东北大学物化专业硕士生导师

东北大学物化专业硕士生导师

ID:14552701

大小:4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9

东北大学物化专业硕士生导师_第1页
东北大学物化专业硕士生导师_第2页
东北大学物化专业硕士生导师_第3页
东北大学物化专业硕士生导师_第4页
东北大学物化专业硕士生导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东北大学物化专业硕士生导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刘晓霞,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大学理学院副院长,中国有机电化学和工业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单位委员代表。1984年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于东北大学化学系获硕士学位,2000年于香港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2006年3月至12月于德国马普学会固态研究所从事合作科研。主要从事导电聚合物、有机-无机复合/杂化、化学传感、超级电容器、固体电化学等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爱尔兰科技合作研究基金,及教育部、辽宁省科技厅资助等部省级项目,研究成果发表在ChemSusChem(SCI影响因子:6.325)、Carbon(S

2、CI影响因子:4.893)、J.PowerSources(SCI影响因子:4.283)等期刊上。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有机-无机原位电化学杂化的聚苯胺一维生长控制及传感性能研究,2010.01-2012.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电化学共沉积法制备氧化物-聚苯胺有机陶瓷膜,2004.01-2006.12。中国-爱尔兰科技合作研究基金第三轮项目:无机-有机纳米杂化材料电化学组装及传感性能研究,2006.01-2007.12。何荣桓,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共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发表论文的SCI引用次数1300余次。获得国家发

3、明专利5项。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联系方式:电话:024-83683429;E-mail:herh@mail.neu.edu.cn工作经历:1988.6-2000.4烟台师范学院(现鲁东大学)化学系助教(1988-1991),讲师(1992-1995),副教授(1996-2000),主讲分析化学和环境化学等课程2004.5-今东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师,教授(2004),主讲物理化学,燃料电池系统与原理(双语)等课程。学习进修经历:1981.09-1985.07南开大学化学系,理学学士1985.09-1988

4、.06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理学硕士2000.05-2002.04丹麦科技大学(TechnicalUniversityofDenmark,DTU)化学系作访问学者,从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研究工作2002.05-2004.05丹麦科技大学和丹麦皇家兽医与农业大学(TheRoyalVeterinaryandAgriculturalUniversityofDenmark)化学系,联合培养博士2010.01-2010.07美国凯斯西储大学(CaseWesternReservedUniversity)化工系,高级访问学者教学成果:曾获得山东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两项。获得东北大学

5、“优秀教师”,“三育人先进个人”,“我最喜爱的老师”等称号。研究兴趣:膜电解质材料化学,燃料电池,富集与分离,环境化学,光谱分析等承担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172039),项目负责人。110度以上高温非水合质子交换膜材料的制备及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863项目(2006AA03Z224),项目负责人。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项目(无编号),项目负责人。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90042110002),项目负责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4-0277),项目负责人。复杂基体样品系统生命物质的分离富集与鉴定方法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6、(20635010),项目参加人。孙宏滨(HongbinSun)博士、副教授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3号巷11号东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沈阳(邮编:110004)电话:024-83683429E-mail:sunhb@mail.neu.edu.cn教育背景及工作经历1996~2000,清华大学化学系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0~2006,清华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2007在保诺(北京)科技公司任职“高级有机合成研究员”,从事新药研发工作;2007年受聘为东北大学化学系副教授。主讲本科生课程:物理化学,工业催化主讲研究生课程:催化化学研究领域:催化化学,有

7、机化学主要研究方向:催化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金属有机化学,绿色化学王淑兰,博士,教授。1982年和1984年获东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1999年获东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晋升为教授。2002年访问维也纳大学,2004/2005年访问剑桥大学,2006/2007访问挪威科技大学,2010年访问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多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并作会议发言。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主编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物理化学》,并出版配套习题解答,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开设物理化学、应用电化学、量子化学等课程。研究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