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书写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ID:14613794

大小:2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29

书写对社会现实的思考_第1页
书写对社会现实的思考_第2页
书写对社会现实的思考_第3页
书写对社会现实的思考_第4页
书写对社会现实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书写对社会现实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书写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选点说明】  作文写什么?这是我们作文教学中理论教学的空缺,也是一线教师们实践的空缺。选定“书写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作为课题,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理由:  (1)基于作文教学现实的困境。如今的作文课,教师们更多的是训练应试技巧,通过学习优秀作文,引导学生们钻研如何获得高分。技法只是形式,终究要为内容服务。关注社会现实,学生才有源源不断的写作内容;思考社会问题,学生才能写出有真话可说的、有现实价值的、有生命和灵魂的文章。  (2)基于高考作文考题的走向。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不约而同

2、地存在一种命题思维,那就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及调整。可以说,作文命题,无非关乎“时代、生活、内心”三者,反映的往往也是这三者在发展过程中的困境与矛盾,以及面对困境与矛盾时我们的思考与解决之道。  (3)基于新课程改革及语文教育发展的要求。北大语文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在2014年3月18日的《光明日报》上曾发过一篇题为《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的文章。在文中,温儒敏教授说:“高考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而在2014年高考结束后,温儒敏教授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回归理

3、性,看重思辨》的高考作文点评文章。一前一后两篇文章,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两个关键词:“理性”“思辨性”。确实,理性与思辨性来源于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知与评判,与其说是高考作文的一个要求,倒不如说是一个社会对接受高等教育人群提出的要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窥探高考作文备考的一个方向,那就是关注时代生活、思考时代困境。当然,写作不仅是为高考服务,更是为了学生一生的人文素养奠基。具体来说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圣贤书要读,天下事也要关注。只有把写作的触角牢牢扎根于广阔而深厚的时代大

4、地上,高考作文才能绽放灿烂的思想之花,结成饱满的思想硕果。  【策略说明】  本节课的课型是作文指导课,采用的教学策略概括为:(1)视频欣赏,激发兴趣;(2)例题引路,探索方法;(3)学以致用,升格例文;(4)动手实践,写作展示。  【过程设想】  一、课堂导入,激起兴趣  1.师:同学们一定还记得上半年在中央一台播出了一部有关美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中150多个人物,300多种美食,让我们在津津有味、垂涎欲滴的观看过程中,纵览全国各地的美食佳肴,也品味了每一道菜背后所蕴藏的文化精髓。这部纪录片如果只

5、是拍摄美食,恐怕不会让观众的心绪如此汹涌澎湃,那么它还拍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短片。  2.视频欣赏《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心传》:子承父业,宴席制作。  3.提问:除了美食,这一段纪录片还拍摄了哪些内容?  4.学生同座位交流,学生发言。2-3人。  小结:一个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回家承袭父业,制作宴席。这就展现出了时代的特色――就业难,并提出了年轻人是跟随潮流还是坚守传统这一现实的问题。  5.师:对纪录片导演来说,比怎么拍更重要的是拍什么。拍摄内容是核心问题,拍摄方法却是技术层面上的事。影视艺术与作

6、文相似,都与“时代、生活、内心”紧紧相连,在这三者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哪些困境与矛盾?我们该如何面对和解决?有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我们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写作内容。  二、文题交流,探索方法  1.小组交流讨论,从两题中任选一题,交流讨论写作内容,文体不限。  (1)《他们》(2)《看见》  (学生交流讨论,各小组推荐一位代表发言)  2.讲述:记叙文需要我们有真情实感,议论文需要我们有真知灼见。不论写什么,都追求“真实”的创作。我们应该关注怎样的社会现实?可以选取自己熟悉的,有鲜活感的、有典型性的。或是有争议的现实人

7、物和事件来发表感慨和议论。  3.阅读《他们》范文,总结方法。  4.小结:让自己在这个最好也是最坏的时代中去直面困境,发现问题,秉承着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去思考对策,这样的写作才是有价值的,有现实意义的。  三、学以致用,升格例文  1.阅读《看见》例文片段。  2.小组合作,升格文章中画线句子。  3.学生当堂口头作文,展示升格成果。  四、动手实践,写作展示  我们一起探讨了两个作文题的写作内容,思路渐渐打开,视野也逐渐宽广。下面,不妨让我们一起来趁热打铁,动手实践一下吧!  1.一位学生朗读作文材料。  

8、美国政治哲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曾提出一个“破窗效应”,其核心意思是:若一幢建筑物的玻璃完好无缺,人们都会自觉爱护它。打破了一块窗玻璃后,且没有及时更换维修玻璃,那么路过这幢建筑物的人们就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去打烂更多的窗玻璃。如果这些破窗户仍旧得不到及时维修,那么还会继续产生其他破坏行为。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一个恶的源头会引发更多人的从众和跟风,社会环境就会变得愈加阴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