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4.1《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 4.1《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ID:1464920

大小:194.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11-11

高中物理 4.1《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高中物理 4.1《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高中物理 4.1《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高中物理 4.1《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高中物理 4.1《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 4.1《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为广泛联系的科学。让学生封闭在既不联系自然,也不联系生产、生活,远离科学探究乐趣,甚至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思辩游戏”式的难题和怪题的牢笼之中,他们是不可能热爱物理课程的。所以要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物理规律,在物理史实中领略思维的力量和美。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注重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发展,对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另外,实验的验证是本节课必需要的。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史的知识,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

2、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并着重讲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及其重要的实验思想。然后引入了牛顿第一定律,引入了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定律的基石,正是因为它破除了长达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才导致牛顿第二定律得出。与此同时,它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这些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成为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另外,伽利略的研究过程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

3、含义,充分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和推理过程,展示了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猜想依据、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对力、惯性、质量等基本概念的理解。惯性是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的基础,因其抽象难懂而成为难点。新课标中本节内容对学生有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2.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3.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4.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5.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6.运用惯

4、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在发展要求中:1.了解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角度的差异。2.会识别惯性系与非惯性系。   三、学情分析  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对力和运动的关系,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建立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对惯性的学习中,这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许多学生把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的性质与物体在这种状态下的特点混为一谈。   四、教学目标   1.知识、

5、技能目标-10-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2)理解惯性,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能力、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五、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伽利略理想实验,难点是对惯性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探究式教学,按物理史实为线索展示物理规律的形成。   七、课前准备   自制理想

6、斜面实验器(用有很小凹槽的柔软铝塑板作为轨道)、气垫导轨。   八、教学过程 -10-  1.创设情景、新课引入   引导学生看两张来自生活的图片(多媒体投影):    警察叫司机系安全带,为什么?   ②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    演示一个惯性现象的小实验:用棒敲打叠放的象棋子。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起学生探求物理知识的兴趣,同时为惯性的学习打下伏笔。   2.历史回顾、新课教学   首先让同学看一个实验:用手推车,车前进,停止用力,车停止。-10-   设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此类的现象?(由学生

7、思考后回答)   学生答:可能有如静止的自行车用力踩脚踏板才开始运动,如没有对车继续用力,它最终会停下来。静止的秋千用力时,它会摆动起来。停止用力时,它会最终停下来。等等)   历史的回顾:   1.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在得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后,设问:你认为这个观点有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也许有不同的观点,由于初中已学习过这部分知识,所以学生会得到此观点是错误的,但不少同学心中的疑虑还是存在的。   在学生提出的观点后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直维持和统治人们的思想近两千年,才到三百年前伽俐略才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

8、因,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指出亚里士多德在当时提出了很多观点,有时候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