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字造假现象之我见

统计数字造假现象之我见

ID:1467034

大小:3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11

统计数字造假现象之我见_第1页
统计数字造假现象之我见_第2页
统计数字造假现象之我见_第3页
统计数字造假现象之我见_第4页
统计数字造假现象之我见_第5页
资源描述:

《统计数字造假现象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统计数字“造假现象”之我见孟庆栋【导言】:《中国青年报》报道,自1985年国家和地方层面分别核算GDP数据以来,地方统计总和一直高于全国的GDP总量,不仅呈现出“1+1>2”的局面,而且有递增的趋势。2009年各省GDP之和超出全国2.68万亿元;2010年各省GDP之和超出全国3.2万亿元;2010年31省区市GDP超出全国总量3.5万亿元;2011年31省区市GDP总和超出全国总量4.6万亿元,而2012年地方GDP之和竟然超出全国5.76万亿元之多。地方GDP总和高于全国数据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已经持续多年,可谓“中国特色”。针对统计数字造假现象,笔者进行了粗

2、浅的分析与思考,仅供借鉴。一、原因分析1.相关法规缺失。现行《统计法》基本上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不适应多种所有制共存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是法律缺少约束性。现行《统计法》没有规定“向国家统计机关提供相关数据、接受统计机关的调查是每个公民、法人及其他单位的义务”,“国家统计机关必须保护公民的隐私和企事业单位的商业秘密”。由于缺乏法律保障,6有些公民、法人不愿意提供相关数据或者提供不真实的数据。二是管理体制不合理。《统计法》规定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人领导和监督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执行本法和统计制度。而在现实生活中,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干部本人或

3、者授意属下搞数字造假。三是违法行为处罚轻。《统计法》对统计对象的违法行为只有罚款,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只有行政处分和通报批评。数字造假的成本很低、风险很小,回报却很大,实事求是吃亏,弄虚作假得利。2.体制存在弊端。目前,我国现行的体制机制存在一定的弊端,造成数字虚报现象数见不鲜。一是唯上负责的干部体制。由于领导干部的任命主要由上级决定,普通干部决定不了领导干部的命运。导致领导干部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下级必须服从上级,按照授意造假成为必然。二是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不合理。目前,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主要以GDP指标为主,“唯GDP论”,把乌纱帽与数字挂钩,实行末位

4、淘汰制。导致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不得不采取造假、虚增、空报等手段玩“数字游戏”,统计数字注水,GDP层层加码。三是官本位体制的存在。领导必然考虑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考虑自己的政绩需要。官员自己统计自己的成绩,自己填写自己的政绩单,造成统计数据失真。3.领导好大喜功。由于政绩考核导向,与GDP有关的6统计数据成为衡量党政干部优劣的“政绩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某些领导干部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数量增长是硬道理”,把“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简单归结为GDP的增长。中央定9%的发展速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就

5、会定15—20%的发展速度,各地级市、县就会定20—25%的发展速度,各乡镇就敢定25—30%的发展速度。可谓“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级骗上级,层层掺水,水到渠成。”4.缺少舆论监督。目前,相关部门统计的数据主要是为上级、为各级领导服务的,除部分数据公开外,大部分是不对百姓公开的,平民百姓无法监督数据造假问题。新闻舆论监督在揭露官员违法乱纪、贪污腐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党内规定,批评和揭露党政干部的新闻必须经过领导批准,同时新闻媒体对官员的监督缺乏法律保障。因此,很难对统计数据违法行为进行有效监督。二、具体表现1.造假指标数额较大。西部某区公布

6、的GDP增长20%,是全国的2倍多。某乡镇企业实际产值400万元,上报6,061万元(注水15倍);实际营业收入600万元,上报5964万元(注水9.8倍);实际纳税30余万元,上报88万元(注水2.9倍);亏损近百万元,却上报盈利365万元。62.互相攀比之风较重。各地之间、各部门之间、同行业各企业之间在上报统计数字时左邻右舍、左顾右盼、相互比照,进行横向对比,搜肠刮肚想办法把指标赶上去,唯恐指标下滑,影响县域经济考核等级。“注水”少了吃亏,“注水”太多了出格。3.虚报与瞒报并存。既有“注水”虚报,也有缩水“瞒报”。数字造假并非都是“注水”,也有“缩水”的,体现政绩

7、、成绩的数字“注水”的多,诸如GDP、发展速度、产值产量、税收、利润等;反映问题的数字“缩水”的多,类似生产伤亡事故、环境污染、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企业亏损等。4.根据需要变换数字。有的地方和部门,同一件事情预备多种数字和版本,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局部利益和官员政绩的需要,就用哪个数据。有些地方政府在统计GDP时搞“双轨制”:向有关方面摆政绩时一个数字,向国家要补贴的时候则是另一个数字,所以就出现同一个县既是“百强县”又是“贫困县”的怪相。三、造成危害1.宏观决策失误。统计的目的是为政府决策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基层提供的统计数据是全国统计数据的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