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

论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

ID:14685023

大小:45.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7-29

论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_第1页
论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_第2页
论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_第3页
论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_第4页
论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论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作者】侯衍社内容提要 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主要是他在探讨认识发生发展的机体根源和心理根源时体现出来的,其核心是强调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建构作用。鉴于国内对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多有比较研究,但智仁相见,观点迥异。因此,本文在评论皮亚杰该思想的同时,比较分析了其与能动反映论的关系。通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代表了现代认识论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从根本上来说,它与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对于发展能动反映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尽管这个理论尚有不少缺

2、陷和不足。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主要是他在探讨认识发生发展的机体根源和心理根源时体现出来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基本内容:第一,认识论研究应当围绕主体进行,由客体围绕主体旋转而不是相反。第二,主体在活动中建构其自身和永久性客体的概念,主体、客体从而获得各自的独立。第三,主体建构起自身的认识结构,它是主体能动性的根源和依据。第四,在每一具体认识活动中,主体均处于积极能动的主动地位。第五,将主体认识客体的活动与改造客体的活动联系起来。第六,主体是知、情、意的综合统一体。以上是皮亚杰认识主体性思想的基本内容。鉴于国内哲学界对皮亚杰的认识论思想与能动反映

3、论多有比较研究,但智仁相见,观点迥异。因此,本文在对皮亚杰的认识主体性思想进行评论的同时,兼谈皮亚杰的该思想与能动反映论的关系。  一、皮亚杰的贡献这是针对能动反映论所缺乏或论述极少的方面,而皮亚杰论述得比较成功的方面而言的。  (一)皮亚杰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多学科协调研究的方法,为现代认识论对于主体性思想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卓有成效的途径与发展方向重视主体在认识中的能动作用,以主体为重心来研究认识论问题自康德以来已逐步成了人们的共识。但如何研究认识的主体性问题呢?皮亚杰敏锐地指出,既然认识的本质不是状态而是过程,那么要说明主体认识的变化发展,

4、就必须追踪主体认识结构和认识能力的变化发展历程。这就必须追向生物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以及逻辑学、数学、物理学,乃至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因此,他提出了多学科联盟耗研究方法,并细致入微地探讨了生物学和认识论、以及心理学和认识论的关系,从而揭示了主体及其认识结构由生物机体心理主体认识主体的过渡机制,具体阐释了主体在认识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积极能动性,为认识主体性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  (二)主客体概念建构的思想传统认识论谈到主体时,往往把它看作没有孕育过程的既成事实。皮亚杰的理论实践则证明,儿童在出生后经历了一个前主体阶段,然后才获得独

5、立主体的意义。在前主体阶段,儿童与外界环境间处于非二分主义状态,他无法区分自身与外界环境,自己的感受与外界的变化。在不断的活动过程中,儿童自我协调终于达到了这样的水平:他能够区分自身和外界环境,从而形成主体和永久性客体概念。刚刚独立的主体,其认识结构很简单,在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认知图式日益复杂、完善,直到十五、六岁时,才形成了较完备的逻辑数学结构。此后,他的认识结构便基本稳定。在存在一个认识论前主体问题上,能动反映论似乎是个空缺,因为能动反映论所讲的主体一般指具有一定知识、经验的人,即具有一定认识能力、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而没有关于

6、认识的前主体的论述。皮亚杰关于前主体的论述是探索性的,他关于主体从非二分主义中独立分化的观点,尽管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证实,但无疑对能动反映论具有借鉴意义。  (三)关于主体认识结构的思想揭示了主体认识能动性的根源皮亚杰认为,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始终是能动的,能动的根源在于主体具有自身的认知结构。在认识活动中,主体总是利用自身的认知结构去选择、过滤、同化整合外界刺激,从而使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渗透着主体因素和主体特性。应当指出,马克思等经典作家谈到过主体心灵状态对认识的影响。恩格斯说:世界体系的每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

7、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所限制。〔1〕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征;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2〕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论述已经涉及到了知识、情感、情绪、欲望等主观心灵状态对认识的影响和作用。此外,列宁关于范畴是认识自然之网的网上纽结的观点、逻辑的格是在亿万次人类实践活动中重复而获得公理意义的观点,甚至

8、涉及到了主体的认识形式问题。然而,不能否认,经典作家的这些论述流于零碎、分散,远未形成一个有机体系,甚至没有明确提出主体的认识结构问题,更没能形成一个认识结构的理论体系。我们没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