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ID:14711828

大小:2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30

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1页
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2页
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3页
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4页
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摘要自主探究是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对新知识主动学习、对教学的主动参与、对问题的积极思考的行为。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改变原有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走出“要我学”的困境,自觉养成“我要学”的习惯。  关键词中学数学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050-02  自主探究是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对新知识主动学习、对教学的主动参与、对问题的积极思考的行为。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改

2、变原有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走出“要我学”的困境,自觉养成“我要学”的习惯。就我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点滴,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新课程强调数学学习要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拓展”的基本过程。问题情境是知识发生的框架,是学生了解和学习知识的有效“切入点”,知识产生于一个个问题情境的研讨。因此,在新知识的导入阶段,可以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唤醒学习的问题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激

3、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促使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教学过程中,讲授“不等关系”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  用两根长度均为L厘米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和圆。  (1)所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_____;所围成的圆的面积可以表示为_____;  (2)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大于20平方厘米,那么绳长L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3)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平方厘米,那么绳长L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4)如果要使圆的面积不小于100平方厘米,那么绳长L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4、(5)当L=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那个大?L=12呢?  (6)你能得到什么猜想?改变L的取值再试一试。  (7)如果用三根长度均为L厘米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哪个的面积最大?哪个的面积最小?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对新知识主动学习、对教学的主动参与。同时,设计这样不同难度的问题,目的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节课上都学有所得,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想学”,而不是一开始就把问题设得太陡,让学生望而生畏,产生厌学心理。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情感,营造

5、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学”  融洽的师生情感使学生怀着积极的情感、乐观的情绪、良好的心境、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良好的情感可推动人驱向学习目标、激发想象力,使思维的创造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反之则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稍遇困难便浅尝辄止。因此,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自由坦然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平易近人、乐于聆听的态度与学生沟通,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和学生交往,营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八年级下册(北师大版)“第三章证明”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如图,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C的平分线交CD于点E,∠ADC的平分线交AB于点F

6、。求证:BF=DE。  对于证明题,我经常这样处理: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5分钟左右,让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的证明思路,然后让举手的学生到黑板上讲解他们的证明思路,并把证明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甲同学这样讲:要证BF=DE,可以证△AFD≌△CEB,得到AF=EC,由AB-AF=DC-EC即可,并把证明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乙同学这样讲:要证BF=DE,可以证四边形DEBF是平行四边形,也把证明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证不出来的同学也让他起来发言,说说困难在哪里。  对任何一个证明题、计算题、方程等题目,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做法,不管他的做法是否正确,我都允许他发表意

7、见,然后再耐心为他评讲。当学生做对时,他对学习就更有信心;当学生做法错误时,他也能明白他错在什么地方。始终以一种民主、平等的方式和学生交往,营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觉到“我能学”。  三、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会学”  古人说:“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他们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数学来源于生活,必将为生活服务。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有不同的教法,学生也有不同的学法,但关键要看学生“学到了多少”。我们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