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家和颜真卿

清代书法家和颜真卿

ID:14714443

大小:3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30

清代书法家和颜真卿_第1页
清代书法家和颜真卿_第2页
清代书法家和颜真卿_第3页
清代书法家和颜真卿_第4页
清代书法家和颜真卿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代书法家和颜真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清代书法家和颜真卿第23卷第1期2007年1月商丘师范学院JOURNALOFSHANGQIUTEACHERSCOLLEGEVo1.23NO.1January.2007清代书法家和颜真卿庄桂森(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河南商丘476000)摘要: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柳公权,杨凝式,苏东坡,蔡襄均以继承颜真卿而成为光耀千秋的书法大师.元明两朝,帖学兴盛,颜真卿几乎被书坛遗忘.清康雍乾年间,先是董其昌后是赵孟颊书法笼罩书坛,帖学式微,书风萎靡.乾嘉年间颜真卿书法再次隆兴,培育了刘石庵,伊秉绶,何绍基

2、,张廷济,赵之谦,翁同和,谭延阉等一批碑帖兼擅的书法大师,使中国书法又一次进入到一个高峰.关键词:清代;书法家;颜真卿中图分类号:J2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600(2007)ol—o124—04清朝自建立到灭亡,前后共有二百七十多年的时间,虽中经康乾盛世,终因整个封建制度已经是强弩之末,气数已尽,到嘉道以后清政府的统治就日薄西山,江河日下了.从中国书法发展的全过程来看,伴随着政治经济的衰落,以二王为正宗,在整个书法发展史上统治了近一千年的帖学派书法也似乎要走向穷途末路,书坛有识之

3、士开始把目光瞄准了唐代碑刻,梁【ljII所言"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健时,然后归人晋人,则神韵中自具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几乎成了当时所有书家的共识.于是,一股复兴唐碑的风气在帖学笼罩下的书坛上迅速形成,许多研究唐碑的着作开始出现,如黄本骥的《颜书编年录》,钱涵《书学》专列唐人书一节,姚鼐的《跋褚书圣教序》,《跋颜鲁公送刘中使序》,翁方纲的《化度寺醴泉论》,《欧虞褚论》,《跋多宝塔》,《跋宋广平碑侧记》等.通过研究,大多数书法家已清楚地认识到唐碑渊源篆分,可以改变书坛由赵孟颊,董其昌书风流

4、行带来的萎靡之风气.作为唐代书坛重镇,中国书法发展史丰碑式人物的颜真卿,因为其书法富含"篆隶笔意",客观上又"兼有帖学碑学之长",被有识之士视为诊治帖学病症的金玉良方,又为碑学书家接受,成为大多数书法家师法的对象,不仅在帖学向碑学的过渡中起到桥梁作用,而且成就了一批熔铸碑帖于一炉的大师.清朝书法家师法颜真卿且最能得其神髓者有刘墉,钱沣,伊秉绶,何绍基,张廷济,赵之谦,翁同和,谭延闽等人,依据他们对颜真卿书法的观点,立场,书法艺术观以及对颜真卿书法的理解,继承和发扬,可大致分成三派.一,帖学传承派主要代表

5、人物有刘墉,张廷济,翁同和.他们站在帖学的立场上,取法颜真卿主要是医治帖学书法的萎靡和流滑,大多取颜书的雄健宽博意趣.刘墉(1719—18o4),字崇如,号石庵,日观峰道人,山东诸城人.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少保,享年八十六岁,谥文清.因作书喜用浓墨,故世有"浓墨宰相"之誉.刘墉书法初学董其昌,赵孟j颐,中年以后师法苏东坡,大字宗颜真卿,深得颜书壮博宽厚神韵,貌丰骨健,味厚意足,加上分行布白爽朗疏宕,整体气氛和婉通灵,雍容恬静,如闻黄钟大吕,似睹朝庙明堂.刘石庵位高权重且享高寿,使他在乾嘉年问书坛盛名有

6、加,康有为在其所着《广艺舟双楫》中誉为清帖学集大成者.张廷济(1768—1848),字叔未,浙江嘉兴人,着名金石学家.其书法取法较广,沙孟海认为其最得力处在颜真卿.其楷书取法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东方朔画赞》,全面地承继了颜真卿楷书的篆籀用笔方法和结字的外密中疏,老辣苍劲,宽博雄强.清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包世臣以为字与字之间"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张廷济可谓深谙此理,为此他行书宗《裴将军诗》,《蔡明远帖》,化出了自己的风格,一行之中,字形忽大忽小,笔画忽粗忽细,大小粗细

7、的比可达一比二,一比三,"成此面目,常人无此大力".(《近三百年书学史》).翁同和(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又号瓶庐居士,江苏常熟人.其书法由钱沣借径,由钱人颜恪守一生.翁同和在同治,光绪年问两为帝师,授业同治光绪二帝,官至内阁大学士,再加上于颜真卿之外亦碑帖兼取,对王羲之,王献之的精美流畅也多有涉猎,其书法端严不呆板,凝重不滞塞,雍容大度宽博流丽,有庄严庙堂之象和典雅宏阔之气,貌似颜真卿而匠心独运,在晚清书坛上享有充分的话语权,为张扬颜真卿收稿日期:2006—07—30作者简介:庄桂森(

8、1963一),男,河南永城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书法教学研究.第1期庄桂森:清代书法家和颜真卿125书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受翁同和的影响,北京和其家乡常熟形成了学习颜真卿书法的风气.江苏南通人张謇,光绪甲午年状元,书法由翁入颜,书以人传而颇得溢美之辞.以篆书而享盛誉的常熟萧蜕,其行书的宽博凝重与翁同和有"血缘"关系.赵古泥更是与翁同和如出一手.他们几人虽然在书风上继翁同和余绪,传承了颜真卿,但较翁同和来说,则更为朴拙,更具金石味.二,碑学派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