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5:说明性文章阅读

201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5:说明性文章阅读

ID:14715090

大小:180.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07-30

201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5:说明性文章阅读_第1页
201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5:说明性文章阅读_第2页
201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5:说明性文章阅读_第3页
201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5:说明性文章阅读_第4页
201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5:说明性文章阅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5:说明性文章阅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专题1 5  说明性文章阅读中考命题规律1.考点扫描    考点名称    考点热度(1)弄清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的主要特征☆☆☆(2)理清说明的顺序,理清文章的结构☆☆☆☆(3)辨析并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层意和段意☆☆☆(5)品析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6)体会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7)联系实际生活,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2.命题趋势分析(1)本专题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为主,分值在10~20分之间。(2)预计2013年考查的内容是:指出说明对象、

2、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找出中心句、写出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等。阅读材料大多来自课外,内容多注重于自然奥秘、生态与保护、前沿科技以及身边的人文环境,能力检测面广,综合性更强。知识梳理与归纳【基础知识梳理】考点一:说明对象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对策:实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实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的事物

3、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考点=:说明对象的特征类型(一):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对策:(1)看题目;(2)在首段中找;(3)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等。类型(二):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20http://school.chinaedu.com等词语。考点三:说明方法类型(一):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比较、

4、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类型(二):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X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5、)。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等。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考点四:说明顺序考查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

6、文有三种写作顺序。(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用于说明建筑物的结构。(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  一的说明顺序,对    一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

7、模糊性的语言表述)考点五:说明语言类型(一):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类型(二):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说明理由。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类型(三):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

8、际,太绝对了。4.××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类型(四):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20http://school.chinaedu.com特点的词句,并体会。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