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工业管路的基本识别色和识别符号

(87版)工业管路的基本识别色和识别符号

ID:14731044

大小:29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30

(87版)工业管路的基本识别色和识别符号_第1页
(87版)工业管路的基本识别色和识别符号_第2页
(87版)工业管路的基本识别色和识别符号_第3页
(87版)工业管路的基本识别色和识别符号_第4页
(87版)工业管路的基本识别色和识别符号_第5页
资源描述:

《(87版)工业管路的基本识别色和识别符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工业管路的基本识别色和识别符号GB7231—87国家标准局1987—02—04批准1987—10—01实施 本标准对工业管路的基本识别色和识别符号的含义及使用作出规定。本标准适用于工业生产中气体和液体的输送管路。本标准是参照国际标准ISO/R508—1966《船上和陆上装置气体或液体输送管路的识别颜色》制订的。 1基本识别色1.1基本识别色用于标识管内流体的种类和状态。1.2基本识别色及其含义:绿色——水铝色——蒸汽棕色——矿物油、植物油和动物油;易燃液体黄褐色——气态或液态气体(空气和氧气除外)紫色——酸或碱浅蓝色——空气或氧气黑色——其

2、他液体1.3基本识别色的颜色范围和色样见下表。 颜色名称用角点坐标确定的颜色范围光源:标准光源C(几何0/45°)亮度因数β色样1234绿色x0.290.3000.3320.3540.09<β<0.17y0.4450.3820.3790.440铝色     β>0.50棕色x0.4190.4260.4710.4640.09<β<0.17y0.3580.3400.3470.376黄褐色x0.4020.4150.4370.4210.30<β<0.45y0.4080.3950.4110.427紫色x0.2930.2870.3020.3040.36

3、<β<0.50y0.2720.2500.2600.274浅蓝色x0.2400.2460.2710.2630.36<β<0.50y0.2720.2550.2790.286黑色x0.3850.3000.2600.345β<0.03y0.3550.2700.3100.305 1.4基本识别色的使用应由使用单位从以下三种方法中选择一种。a.涂刷在管路的全长上;b.在管路上涂刷宽150mm的色环;c.在管路上用基本识别色胶带缠绕宽150mm的色环。当采用b和c的方法时,如果管路的保护色或本色与基本识别色相近而不易识别,应在保护色或本色与基本识别色之间

4、用对比明显的白色或黑色涂刷宽50mm的色环。1.5基本识别色色环应涂刷在所有管路交叉点、阀门和穿孔两侧等的管路上,以及其他需要识别的部位。 2识别符号2.1识别符号用于标识管内流体的性质、名称和流向。2.2安全色和安全标志2.2.1安全色范围应符合GB2893—82《安全色》的规定。2.2.2安全色的用途a.红色,用于消防;b.黄色与黑色间隔斜条,用于危险警告;c.蓝色,用于饮用水。2.2.3安全色的使用应由使用单位从以下三种方法中选择一种。a.当管路全长涂刷基本识别色时,在基本识别色上涂刷宽100mm的安全色色环;b.在两个各宽150mm

5、的基本识别色色环之间,涂刷一个宽100mm的安全色色环(见下图);c.在两个各宽150mm的基本识别色色环之间,用安全色胶带缠绕一个宽100mm的色环(见下图)。 2.2.4安全标志的使用应符合GB2894—82《安全标志》的规定。2.3流体名称2.3.1流体名称的标识应由使用单位从以下两种方法中选择一种。a.全称,例如:二氧化碳。b.化学符号,例如:CO2。2.3.2流体名称应用对比明显的白色或黑色标在基本识别色上或基本识别色色环附近的管路上。2.4流体流向2.4.1流体流向应用对比明显的白色或黑色在基本识别色上或基本识别色色环附近的管路

6、上涂刷指向箭头。2.4.2如果流体是双向流动的,用2.4.1规定的方法涂刷双向箭头。2.5识别符号应涂刷在所有管路交叉点、阀门和穿孔两侧等的管路上,以及其他需要识别的部位。2.6流体的其他识别符号,例如流体的压力、温度等可由使用单位根据实际需要涂刷在2.5规定部位的附近,但不得与本标准规定的基本识别色色环和识别符号相混淆。2.7当识别符号直接涂刷在外径小于90mm的管路上且不易识别时,可在所有需要识别的部位挂设标牌(矩形:250×100mm,指向尖角:90°),标牌上应标明流体名称并用标牌的尖端指示流体流向。如果需要用安全色,标牌的底色应是

7、安全色。  附录A基本识别色和识别符号的应用举例(参考件)氮气的输送管路消防用水管路苯的输送管路硫酸输送管路消防用蒸汽管路亚硫酸钠溶液的输送管路  附加说明: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事部提出。本标准由上海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伯常、缪正荣、宋毅。 窗体顶端窗体底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