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3秦观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3秦观

ID:14744222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30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3秦观_第1页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3秦观_第2页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3秦观_第3页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3秦观_第4页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3秦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3秦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3秦观(二)秦少游在去郴州路上就写了几首感伤的诗歌,他说:哀歌巫女隔祠丛,饥鼠相追坏壁中。北客思家浑不寐,荒山一夜雨吹风。-《题郴阳道中一古寺壁》当他被贬到处州时,感慨的是“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是不能够再回到首都去了。那个时候的悲慨,是他关心国家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了。可是,现在他所写的不只是那样的悲哀,写的是巫女在祠丛中的悲歌,饥鼠在坏壁中的追逐。从北方迁贬到这里,怀念家乡,整夜地不能成眠,不仅听到巫女的悲歌,饥鼠的追逐,整个晚上还听尽了荒山的风雨之声。这是一个流

2、落迁贬的人,对于自己生命的未来一种没有保障的忧伤和恐惧。所以,后来他在郴州写了一首非常悲哀的小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彻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踏莎行》郴州旅舍这首词可注意的还不仅是说它内容的情意写的哀伤悲慨,而是说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在中国词的发展史之中,有了更进一步的一个特殊的值得注意的成就。什么值得注意的成就呢?我们以前已经注意到了,凡是诗词这一类的美文,总是要注意形象与情意的结合。情中生景,景中生

3、情,才能给读者更直接更鲜明的一种感动兴发的力量。本来秦少游就是很善于把形象与情意相结合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把具体的大自然景物的形象,比作抽象的感情,比得好!“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把抽象的情意比作具体的形象,也比得好,这一类的词,形象与情意虽然结合得很好,但是,不管是形象,不管是情意,都还是比较现实的,是属于一种“比”的作法。以此例彼,以这个形象,比那个情意。所比的都是现实的情意,也是现实的形象。“断尽金炉小篆香”是现实的形象。那自在的飞花、无边的丝雨,也是现实的形象。而

4、这首词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量,这两个形象,我以为并不是现实的形象,而是进入了一种有象征意味的形象了。因为他写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不是现实的景物的形象。为什么?我们要从这首词的整体看,你就知道什么才是它真正现实的景象。“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他是在郴州的一个客舍之中。他说我怎么能忍受这种凄凉的滋味:孤馆闭锁在春天的料峭的寒意之中,听了一天杜鹃鸟的啼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秦少游的感情很锐敏,又很深挚。从他的诗文看起来,他在贬谪途中,他的家人妻子没有伴随着他。他是一个人被迁贬在外的

5、,所以他说“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哪一天才能回到家人妻子身边去团聚呢?所以,这两句才是写实的情景。而前面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则是整个写他内心心灵之中的一种感觉,一种整个内心之中幻灭的感觉,并不是现实的景物。“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楼台是一种崇高的,一种高大的,一种目标鲜明的建筑物。也许在秦少游少年的时候,当他豪隽有大志,喜读兵家书之时,心目中有一个高远的理想和目标,好像是一个楼台一样。可是,经过这么多的挫伤,是“雾失楼台”,在云雾的遮蔽之中,这个楼台是迷失了,再也

6、看不见了。“月迷津渡”,津渡,是一个出路,一个出口,是登船上路的码头。在夜月的迷濛之中,这津渡也迷失找不到了。这两句里说雾,说月,与他后面写的“杜鹃声里斜阳暮”5的现实情景是不相符合的,这是为什么?我们知道这两句所写的不是现实的情景,而是他内心之中一种破灭的感觉。而把这种内心破灭的感觉,用这种假想的、不是现实所有的形象表现出来,就使得它有了一种象征的意味。“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整个给人一种破灭的感觉。可是,为什么秦少游要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形象来表现他内心之中一切的理想和志意破灭的感觉呢?

7、这中间也有一个联想的线索。我们讲过在诗歌里边,你要注意到他所选择的语言,在符号学里边说这都是一些个符号。这些语言符号,根据西方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说法,它有联想轴上的作用。我们要推求他的源头,为什么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来写他的破灭的感觉?第二句透露了这联想的线索-是“桃源望断无寻处”。使他引起这样联想的,主要实在是“桃源”二字。因为他被贬在郴州,郴州是在湖南,而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说:“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武陵也是在湖南。秦少游被贬在湖南,所以,他由此而联想到了桃源,“桃源望断无寻处

8、”。至于陶渊明所写的桃源,是不是现实所有的?有人说那是因为晋朝的那个时代,常常有战乱,所以,有一些人有一些坞堡的建筑,不与外界往来。现实中确有像这样的地方。然而,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写的,不管他的取材是不是来自当时的坞堡的社会现实,而当陶渊明写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象征的意味了。在《桃花源记》中有一些句子,不是那些形容描写的辞句,像“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大家所看到的那些美好的句子,而是大家所不注意的,在一种很轻淡的叙述之间,表现了陶渊明这篇文章的象征的意味,和陶渊明的沉痛的悲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