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项目环评报告

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项目环评报告

ID:14776286

大小:1.69 MB

页数:200页

时间:2018-07-30

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项目环评报告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项目环评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泾县环卫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泾县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                安徽师范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2106号二○一一年三月                       项目名称:泾县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持证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法定代表人:单位地址:芜湖市北京东路1号证书编号:国环评证乙字第2106号颁发单位:中央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换证时间:2010年8月5日 泾县环卫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泾县环卫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环境影响报告书 (送审稿)   评价单

2、位负责人评价单位技术总负责人项目负责人  安徽师范大学国环评证乙字第2106号2011年3月泾县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人员名单姓名编制章节登记号/上岗证书号签名 伍永钢 总论、项目概况、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工程污染因子分析、营运期-废气、营运期-废水及固体废弃物、营运期-噪声、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评价结论B21060011000  周斯跃 区域环境概况、总量控制、选址论证、公众参与B21060020600  杨文斌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对策分析、生态景观影响评价、生态适

3、宜性综合评价、环境建设方案B21060061000   前言泾县具有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旅游资源。泾县历史悠久,汉初置县,素有“汉家旧县,江左名区”之称;该县地处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金三角”的中心,是沪、杭地区通往皖南旅游区的重要通道,京福高铁建成后将自西向东横贯泾县全境;泾县又是革命老区,是皖南革命根据地之一,境内有云岭新四军军部、王稼祥故居等全国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处,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境内的桃花潭景区和水西·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均为AAAA级风景区,旅游业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

4、要支柱之一。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的不断增长,入境旅游人数的日益增多,城区及各乡镇的垃圾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仅限于县城的环卫作业和垃圾收集处理的模式已无法满足全县城乡发展的需要,将严重影响了全县争创文明县和发展旅游产业的进程,影响泾县的对外形象,也影响了全县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适应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有效地控制县城区及各乡镇生活质量,进而推动全县旅游产业的大发展,泾县政府拟在全县范围内对现有的垃圾收运处理系统进行建设和改造,建设城市和乡镇一体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

5、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0486万元,库区拟选址位于泾县琴溪镇国有马头林场,库容设计规模为152.6万m3,配套建设17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43座垃圾收集房和54座公厕。拟选用好氧型卫生填埋工艺,设计服务年限为10年。项目实施主体为泾县环卫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根据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有关规定,泾县环卫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于2010年2月委托我所(马鞍山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制《泾县一体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我所接受委托后,在进行初步的现场调查、工程分析、环境影响因素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的基础上,

6、根据设计报告等资料又对原报告书进行了重新修改、编制工作,完成了《泾县一体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内容,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 第一章总论1.1评价目的与指导思想1.1.1评价目的⑴通过收集资料和现状调查,查清拟建工程范围内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等环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调查、监测及评价。⑵对拟建工程施工期、运行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⑶根据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提出优化环境及工程环保设计方面的建议,并为环保设施的选择与实施提供依据,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⑷对拟选场址

7、的水环境评价、生态与水土保持、工程污染防治对策进行分析。⑸从地方规划、场址选择、环保法规、产业政策、环境特点、污染防治、公众参与等方面综合分析,从环境保护角度明确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结论。1.1.2指导思想⑴认真执行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法律与法规,坚持环评为环境管理服务。⑵提高环境评价的实用性、科学性,确保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质量,为工程设计、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⑶采用类比调查、资料收集和分析等手段,预测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⑷公众参与采用张贴告示和网上公示、分发和收集《公众参与意见调查表》等方

8、式进行。⑸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对技改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作出论证,并力求使环评结论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该项目审批、设计、施工中的环境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1.2编制依据1.2.1法律法规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4月);⑶《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⑷《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⑸《中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