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的本体意义及“强制阐释”发生的原因

符号的本体意义及“强制阐释”发生的原因

ID:14787474

大小:30.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30

符号的本体意义及“强制阐释”发生的原因_第1页
符号的本体意义及“强制阐释”发生的原因_第2页
符号的本体意义及“强制阐释”发生的原因_第3页
符号的本体意义及“强制阐释”发生的原因_第4页
符号的本体意义及“强制阐释”发生的原因_第5页
资源描述:

《符号的本体意义及“强制阐释”发生的原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符号的本体意义及“强制阐释”发生的原因  文艺学的强大生命力主要表现在能够随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扩展其研究内容。这种扩容是外在要求和自身动力结合的必然,亦是西方文论中国化中的趋势。目前的特殊性是所扩之容为何?文艺学就其本意来说,当然是基于文学艺术而产生的理论,但中国当代文论界、尤其是在西方文论领域的研究现状却并非完全如此。关于文论研究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周宪先生精辟地指出,当下文论界存在两种偏向:观念先行,以文学文本来证明理论的有效性;理论本身自在自为的运作。他的主张是:  “文学阅读所产生的是最具体的文学经验,它是任何文学理论赖以

2、存在的根基。任何谈论文学的理论,就必须基于这些鲜活的文学经验”.[1]时下的文论扩容有两种:[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基于文学经验的与基于理论自身的。  张江先生在整体把握百年中外文论进程以及精细体味文学意蕴的基础上,对基于理论自身的文论扩容,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辨析,认为当代西方文论,是一种运用非文学理论对文学所作出的“强制阐释”;而这种思路对中国当代文论的研究格局和思维方式,恰恰产生了支配性影响,因而呼吁文论研究要面对文学自身,也即“本体阐释”.①然而,无论观念先行还是强制阐释,其核心都是离开文学本身。中国当代文论的发展,要

3、想保持直面文学的本体阐释,在自立型扩容的轨道上前进,除了以文学经验为基础,在理论上也必须正视文学本体论问题。因而,对基本上已经定论的本质主义,还须进一步探讨。  一、中国当代文论的瓶颈:本体论滞后。  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建国之初开始全面师从苏联模式,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完整的文论体系:以马列文论、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为支柱的文学原理,[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主要由本质论、作家论、作品论、读者论、源流论这五大部分组成;本质论恒定排在第一位,其余四者在不同文论教材中的排列顺序因编着者而异。  高等院校文艺学专业的教师,以及社

4、科院系统文学理论室的研究者,在进行文学研究与课堂教学时,所遵循的思路基本相同:首先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追问文学的本质,给出“文学是什么”的答案。  朱立元先生对这种思维方式的反省,不仅精辟,还着意强调自己也曾受其支配:“在文艺理论界,本质主义长期以来成为多数学者(笔者本人亦不例外)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其突出标志是,认为文学理论的主要任务是寻求文学固定不变的一元本质和定义,在此基础上展开其他一系列文学基本问题的论述”.[2]建国以来的文论研究,确实就是在这种思路的支配下展开的。只是,关于文学的那个“固定不变的一元本质和定义”,几十年来都难以推陈出新,一以贯之

5、地延续下来,从而成为当代文论研究的本质论瓶颈,[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从哲学层面亦可以称之为本体论瓶颈。  中国当代文论研究的现状,除了本体论滞后,其他各方面做得很好,并且越来越好,不亚于西方一流,但整体上尚有距离。这个距离就是我们没有、而他们却能不断推出新的文学本体论,尽管其中确实存在“强制阐释”的问题。西方现代文论能对我们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学理根源与此密切相关。  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关于文学“固定不变的一元本质和定义”,给出最权威解答的,莫过于文论教材、尤其是全国统编文论教材,基本上都没有超出反映论、意识

6、形态论的范围。建国之初,在苏联专家的直接指导下,文学本体论得以确立,经典标志就是毕达可夫(И.С。Бидаков)②的《文艺学引论》,[3]以及毕氏老师季摩菲耶夫(Л。И。Тимофеев)的三卷本《文学原理》。③1954年春到1955年夏,按照教育部部署,北京大学中文系举办文艺理论研究班,请毕达可夫前来开设“文艺学引论”,[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毕氏讲授内容基本上未出其师季摩菲耶夫的体系,授课讲稿后来交付出版社,是我国当代文论第一代教材范本,为文学艺术的本体奠定了反映论、意识形态论的基调。而研究班的学员则来自全国各高校,

7、当代文论界人物大多出自该班,如蒋孔阳、霍松林等。其后,就是影响极大的两本全国统编教材,一为蔡仪先生主编的《文学概论》,[4]一为以群先生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  前者于1961年夏成立编写组,1963年形成讨论稿,1979年正式完稿出版;后者与之同时起步,于1963-1964出版上下册,1979年出修订本。两种教材的内容延续、丰富了毕氏师徒体系,但所涉材料转为以中国文学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有代表性的全国统编教材是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学概论》,该系列教材将文学基本原理的五大块内容予以系统化、模式化,对文学艺术本体的定位进行不断探索,比如将本质

8、论改为观念论。④相对于教材的稳定性,文论界由个体发出的声音则活跃得多,各种论争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