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探讨.doc

试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探讨.doc

ID:14798530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30

试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探讨.doc_第1页
试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探讨.doc_第2页
试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探讨.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试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探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校 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课程  [论文摘要]计算机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及其他相关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文章分析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了探讨。    计算机教学主要是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及其他相关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计算机课

2、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教育的必修课程,一般开设“信息技术基础”和“VisualBasic程序设计”或“VisualFoxPro程序设计”两门课程。在计算机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一、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呆板,不能激发学生兴趣。目前,计算机课程教学多采用黑板与投影仪相结合的方式,既可以板书又可用投影仪演示多媒体信息。但这种教学方法仍显得有些呆板。第一,教学方法仍以教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缺少交流,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

3、能动性。第二,有些多媒体课件只是把黑板的内容搬到了大屏幕上,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第三,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的许多知识大都概念性、理论性强,内容多且抽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因此,学习难度较大。有的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还有些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和自己的专业没多大关系,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2.课时数偏少,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以邢台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的教学为例,我院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每周3节课(2节理论+1节实验),实际教

4、学周数为每学期15~16周,实际总课时为45~48节。而大多数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差,根本没学过编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就简化教学内容。由于课时少,学生没有时间建立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开发思想,这样导致学生学完这门课后,只会孤立地做几个小程序,而不会把它们联系起来开发成一个系统。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被动,只是一味模仿课本上实例,知识点零散,对系统开发认识模糊,这样就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  3.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必须通过上机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所学知识。上机操作实践

5、是形成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很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的理论教学时数多于实践教学时数,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为,理论知识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加以理解、消化。理论课时比实验课时多,比例不合理,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4.考试形式不合理。我院非计算机专业的“信息技术基础”3课采用河北省计算机统一考试,全部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其中有30%的选择题,70%的操作题。这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能力的测试是合适有效的。但“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只采用笔试的方法,学生往往背几个程序就可以考高分,这种考试方

6、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改进教学模式,采用分级教学。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进行分级教学,即根据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分不同的教学班进行教学。新生入学后,进行“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摸底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级,甚至部分学生可免修。同时,开设相应的选修课,使免修学生能多学一些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分级教学中,可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使学生共同达到一定的要求,还可因材施教,使优秀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得更多、更深。  2.改进教学

7、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很多高校计算机课的教学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受到束缚。实际上,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这也导致学生对同一知识的需求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有差别的教学,这种差别可以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启发式、发问式等教学方法中,也可以体现在根据学生的个性布置差异的作业等方面。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习;从课堂专制式转变为平等、讨论或对话式;从填鸭注入式转变为启

8、发诱导式;从单向传播式转变为双向感应式;从无视学生个体的差异转变为重视学生的个性,把其个性、特长作为资源加以利用,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和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