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34酸碱中和滴定--【精品资料】高考化学知识点全程讲解

考点34酸碱中和滴定--【精品资料】高考化学知识点全程讲解

ID:14836959

大小:15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30

考点34酸碱中和滴定--【精品资料】高考化学知识点全程讲解_第1页
考点34酸碱中和滴定--【精品资料】高考化学知识点全程讲解_第2页
考点34酸碱中和滴定--【精品资料】高考化学知识点全程讲解_第3页
考点34酸碱中和滴定--【精品资料】高考化学知识点全程讲解_第4页
考点34酸碱中和滴定--【精品资料】高考化学知识点全程讲解_第5页
资源描述:

《考点34酸碱中和滴定--【精品资料】高考化学知识点全程讲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考点34酸碱中和滴定1.复习重点1、理解中和滴定的基本原理2、掌握滴定的正确步骤,了解所用仪器的结构(两种滴定管)。3、理解指示剂的选用原则和终点颜色变化判定。4、学会误差分析及成因2.难点聚焦一、中和反应及中和滴定原理1、中和反应:酸+碱正盐+水如:①Hcl+NaOH===NaCl+H2O②H2SO4+2NaOH====Na2SO4+2H2O③N3PO4+3NaOH====Na3PO4+3H2O注意:①酸和碱恰好完全中和,溶液不一定呈中性,由生成的盐性质而定。②由于所用指示剂变色范围的限制,滴定至终点不一定是恰好完全反应时,但应尽量减少误差。2、中和滴定原理由于酸、碱发生中

2、和反应时,反应物间按一定的物质的量之比进行,基于此,可用滴定的方法确定未知酸或碱的浓度。对于反应:HA+BOH====BA+H2O1mol1molC(HA).V(HA)C(BOH).V(BOH)即可得C(HA).V(HA)===C(BOH).V(BOH)若取一定量的HA溶液(V足),用标准液BOH[已知准确浓度C(标)]来滴定,至终点时消耗标准液的体积可读出(V读)代入上式即可计算得C(HA)若酸滴定碱,与此同理若酸为多元酸,HnA+nBOH===BnA+nH2O1molnmolC(HA).V(HA)C(BOH).V(BOH)则有关系:3、滴定方法的关键(1)准确测定两种反应

3、物的溶液体积(2)确保标准液、待测液浓度的准确(3)滴定终点的准确判定(包括指示剂的合理选用)4、滴定实验所用的仪器和操作要点9(1)仪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滴定管夹(带铁架台)、锥形瓶(或烧杯+玻棒)、量筒(或移液管)。(2)操作:①滴定前的准备:查漏、洗涤、润洗、充液(赶气泡)调液面、读数。②滴定:移液、滴加指示剂、滴定至终点、读数。③计算。(3)滴定管“0”刻度在上。二、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随着标准液的滴入,溶液的PH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何特征?为何能用指示剂判定终点是否到达?如何选用合适的指示剂?1、滴定曲线请看两个实例实例1:用0.10mol/LNaOH溶

4、液滴定0.10mol/LHCl溶液20.00mL加入的VNaOH(mL)余VHCl(mL)过量VNaOH(mL)PH0.0020.001.018.002.002.319.800.203.319.980.024.320.000.007.0突跃范围20.020.029.720.200.2010.722.002.0011.740.0020.0012.5实例2:用0.01mol/LNaOH滴定20mL0.10mol/LCH3COOH溶液加入的VNaOH(mL)余VHCl(mL)过量VNaOH(mL)PH0.0020.002.918.002.005.719.800.206.719.98

5、0.027.720.000.008.7突跃范围20.020.029.720.200.2010.722.002.0011.740.0020.0012.6由上表数据可看出:在滴定接近终点时,少加或多加0.02mLNaOH溶液,即一滴之差造成的误差在允许范围内,但pH值出现突变,因此选择指示剂时,应选择变色范围与滴定时pH值突跃范围相吻合的指示剂。现将几种典型的滴定曲线画出如下图。92、酸碱指示剂(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PH值)甲基3.1<3.1~4.4>4.4红橙黄酚酞5<8~10>10无色浅红红石蕊8<5~8>8红紫蓝(2)根据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发色范围选用指示剂。从上面滴

6、定曲线图可依次看出①0.1mol/LNaOH滴定盐酸,酚酞和甲基均可使用,当然两者测定结果不同。②0.1mol/LNaOH溶液滴定0.1mol/LCH3COOH溶液恰好中和生成CH3COOCa,溶液呈弱碱性,选酚酞为指示剂,PH=8~10浅红色,误差小。③用HCl滴定NH3.H2O恰好中和生成NH4Cl,溶液呈弱酸性,选甲基橙为指示剂,3.1~4.4橙色,误差小。④用HCl滴定0.1mol/LNa2CO3溶液第一步生成N aHCO3时,可选用酚酞为指示剂,由红色→浅红→无色。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Cl===NaHCO3+NaOH第二步生成碳酸(CO2↑+H2O),可选

7、用甲基橙为指示剂,由黄色→橙色,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小结:(1)指示剂的选择:(由滴定曲线可知)①强酸强碱相互滴定,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②若反应生成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则选用酸性变色范围的指示剂(甲基橙);若反应生成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则选用碱性变色范围的指示剂(酚酞)③石蕊试液因颜色变化不明显,且变色范围过宽,一般不作滴定指示剂。(2)终点判断:(滴入最后一滴,溶液变色后,半分钟内不复原)指示剂操作酚酞甲基橙强碱滴定强酸无色变为浅红色橙色变为黄色强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