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不富我心不安【可编辑版】

群众不富我心不安【可编辑版】

ID:14850775

大小:38.45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30

群众不富我心不安【可编辑版】_第1页
群众不富我心不安【可编辑版】_第2页
群众不富我心不安【可编辑版】_第3页
群众不富我心不安【可编辑版】_第4页
群众不富我心不安【可编辑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群众不富我心不安【可编辑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群众不富我心不安群众不富我心不安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西辛庄村共有680多口人,970亩耕地。近几年来,尤其是“三级联创”活动开展以来,村党委、村委会带领全村群众靠着党的富民政策,靠着苦干加巧干,使我们村由穷到富,由种植蔬菜专业村到企业发展先进村,两个文明建设都有了很大进步。结合争创“五好”村党支部的实际,总结俺村的工作,我的体会是:没有一个好支书,就不会有一个好班子;没有一个好班子,就不会有一个好思路;没有一个好思路,群众就会受穷受苦。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很重要,农村支部都达到了“五个

2、好”,就把“三个代表”落实了,村里的各项工作也就搞好了。“群众不富我心不安”过去我们西辛庄村很穷,土改时,俺村家家是贫农。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村里的土地只长盐碱不长庄稼,每人每年分粮没超过200斤。1977年我分家时,分到了两间到处都是窟窿的小土坯房,菜刀还是我爱人从亲戚家借来的。分家那年我儿子病了,为了区区6元钱,我借了几家也没有借到,于是,狠狠心将正在下蛋的老母鸡卖掉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了富民政策,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1983年,中原油田大规模开发,濮阳市新成立,蔬菜非常紧缺,我瞅

3、准机会,建起了3个蔬菜大棚,为了种好蔬菜,我一年365天住在大棚里,像看护小孩子一样守护着每一棵菜苗,饿了啃块干馍,渴了喝口凉水,困了就睡在地头。这样一干就是9年,为了将蔬菜卖个好价钱,我不管刮风下雨,寒冬酷暑,每天凌晨3点起床,用自行车将菜送到市里去卖。9年下来,不仅还清了债务,还净赚了17万元,成了村里的首富,我在村里第一个盖起了两层小楼。91年8月,经过党员民主选举,我担任村支部书记。当时村里群众虽然有饭吃,但大多数还比较穷,连孩子上学、家人看病的钱都没有。我想自己是一名党员,又是村干部,

4、个人富了不算啥,让全村都富起来才是真本事。我横下一条心,要发挥自己的种菜技术特长,带领全村群众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为了发动群众发展蔬菜大棚,我将自己的两个大棚分别转让给李连本、李文理两个贫困户,并在广播里宣传:谁搞蔬菜大棚,我就帮他借钱、跑贷款,提供技术指导。这样,俺村的蔬菜大棚很快就发展起来,第一年有20多个,第二年就达40个,就这一项当年村里人均增收500多元。94年,濮阳市号召发展“白色工程”,蔬菜大棚遍地开花,我一边将村里的蔬菜技术员向外输送,一边琢磨俺村今后怎么办。常言说,物以稀为贵。

5、蔬菜多了就利润低,要想奔小康,还得办企业。但是群众对办企业并不积极,觉得我种菜还行,搞企业不行,把钱投进去,风险太大。我就挨家挨户苦口婆心地搞发动,最后打动了12户村民的心,有拿5000元的,有拿1万元的,我又想法贷了一部分,总算筹够了21万元,办起了西辛庄第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造纸厂。第一年每股分红127万元,1996年企业固定资产达到百万元,两年实现利润200多万元。看到造纸厂越办越红火,有的村民眼红了,更多的村民后悔了。我从小受苦受穷,深知贫穷是啥滋味。致富思源,不能忘本,共产党人的天

6、职就是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群众不富裕我心不安。经反复考虑,我召集13户股东开会,提出要按照“入股自愿、股份平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把价值100万元造纸厂作价68万元拍卖给全村村民,使家家有股、户户分红,实现全村共同富裕的目标。我这一建议刚说出来,就遭到了其他12户股东的反对。本来红红火火的企业,每年每个股东少说也分十几万元,以这么低的价格让给村里其他群众,他们怎能没意见?我给大家说:“共产党人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我是全村人的支书,不是咱13户的支书,咱们富了,也要让全村人都富起

7、来。”我先做通4名党员的工作,再给其他6户群众讲道理,思想工作一连做了7天,终于做通了。群众都眼巴巴地等着,我在广播里一动员,不到两天就筹集股金168万元,全村168户一户一万、一户不拉。经过村民讨论,我把一部分资金用在造纸厂的改造和扩大上,另一部分资金新建了一家再生纸厂。俺村办起了两个企业,我还不满足,还要再发展。干啥的有啥瘾,当村支书就是要有“发展瘾”。邓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发展,村富不了,县富不了,国家也富不了。江总书记讲了“三个代表”,经济不发展,先进生产力咋代表?我一边按国

8、家产业政策,把俺村的造纸厂改造成再生纸厂,减少污染,一边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和目标。我4次北上天津、辽宁,5次南下上海、江苏找项目、找专家、看市场。经过几个月的考察和评估论证,1998年8月,我们以股份制的形式筹措资金500万元,兴办了俺村当时最大的企业——工业用呢厂,产品就是小汽车里的篷布,市场前景很可观。工业用呢厂科技含量高,要办好这个企业,就得招揽科技人才。为了把一家工业用呢厂的专家请过来,我6下徐州,在厂门口一蹲就page是一天。当专家提出,每人要安家费6万元,劳保费42万元,月工资15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