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探讨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探讨

ID:14931859

大小:22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31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探讨_第1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探讨_第2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探讨_第3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探讨_第4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探讨丹阳市第五中学尹年泉新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提出具体的要求:“作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高中物理课程各个模块中都安排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或物理实验。”“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相似的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同时指出,科学探究的过程要素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⑤分析与验证;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我们不妨简称为“科学探究七

2、要素”。让学生动脑动手,引导学生改进学习的策略和学习方法,通过学生自主的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掌握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包括观察、实验、推理方面的技能,以及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课程标准》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作为内容标准的一个独立的主题,可见,物理实验的重要地位。突出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课程标准》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学习,从方法上作了重大调整,即变教师的传授、灌输为

3、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达到对概念的理解和规律的掌握。新课标突出分组实验,使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改变演示实验仅由教师动手、讲解,使学生产生依赖教师的不良习惯。而分组实验的过程,还可能会出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不一致的情况,这一现象的出现,很容易引起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结论产生“疑点”,疑点将成为学生探索科学真理的驱动力,并为确信自己的实验结果而重做实验,甚至多次重做,只有当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材中的结论一致时,才会消除疑点,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意志。1.如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会对这几方面产生疑点:①实验仪器的摆放问题。②起初两点

4、的选取(课本上:2.重物下落时.最好选择哪两个位置作为过程的开始和终结的位置?)一般认为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应从打出的纸带中选取第1、2两点间距约为2mm的纸带进行测量,是保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而第1、2两点间距不为2mm,也可以是自由落体运动。③有些实验结果中动能的增量大于重量势能的减少量。(课本4.实验报告中要写明本实脸的目的、原理、器材.主要实验步骤、数据的分析、结论,以及对结论可靠性的评估.包括对可能产生的误差的分析)。2.力的合成和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探究)如图所示,在“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实验中,使b弹簧从图示位置

5、开始沿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动,在这个过程中,保持O点位置不变和a弹簧的拉伸方向不变。则整个过程中,关于a、b弹簧的读数变化是(D)A.a增大,b减少B.a减少,b增大C.a减少,b先增大后减少D.a减少,b先减少后增大3、某同学在家里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但没有合适的摆球,他找到了一块大小为3cm左右,外形不规则的大理石块代替小球。他设计的实验步骤是:A.将石块用细尼龙线系好,结点为M,将尼龙线的上端固定于O点,如图所示;B.用刻度尺测量OM间尼龙线的长度L作为摆长;C.将石块拉开一个大约α=30°的角度,然后由静止释放;D.从摆球摆

6、到最高点时开始计时,测出30次全振动的总时间t,,由T=t/30得出周期;E.改变OM间尼龙线的长度再做几次实验,记下相应的L和T;F.求出多次实验中测得的的平均值作为计算时使用的数据,代入g=()2L公式求出重力加速度g。⑴你认为该同学在以上实验步骤中有重大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_。为什么?⑵该同学用OM的长作为摆长,这样做引起系统误差,将使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还是偏小?________。你认为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摆长无法准确测量的困难?突出“观察与思考”的创造成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探索性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探索性

7、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纵向连动,即发现一种现象后,立即纵深一步,探求其产生的原因;二是逆向连动,即看到一种现象后,立即想到它的反面;三是横向连动,即发现一现象后,便联想特点与之相关的事物。“观察与思考”是形成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思维探索的第一感性材料。由于探索未知事物正是人类高级探究反射在心理需要上的体现,而兴趣和情感又包含着丰富的思维因素,准确地说,是思维探索的动因,感性材料越丰富,兴趣就越大,主动探索的情感就越强,所以“观察与思考”的创造性成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探索性。例如1.在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中为什么要

8、拉动下面的木板,让学生亲自动手后从弹簧秤的读数就可得到解答…………(无锡市2008届部分高级中学基础测试)为了用弹簧测力计测定两木块A和B间的动摩擦因数μ,甲、乙两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