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课程概述.doc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课程概述.doc

ID:14959431

大小:103.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31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课程概述.doc_第1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课程概述.doc_第2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课程概述.doc_第3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课程概述.doc_第4页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课程概述.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课程概述.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声明:本资料由大家论坛教师资格考试专区http://club.topsage.com/forum-156-1.html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自http://club.topsage.com更多教师资格考试信息,考试真题,模拟题:http://club.topsage.com/forum-156-1.htmll大家论坛,全免费公益性教师资格论坛,等待您的光临!TopSage.com46ca35c256eabb571d926c3219deac8b.doc9/9声明:本资料由教师资格证考试专区http://club.topsage.com/forum-156-

2、1.html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自http://club.topsage.com更多教师资格证信息,考试真题,模拟题:http://club.topsage.com/forum-156-1.html大家论坛,全免费公益性教师资格论坛,等待您的光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课程概述理解和把握课程的内涵及其意义,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课程意识和科学的课程观。不过,要给“课程”下一个精确且被广泛认同的定义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课程是教育领域中含义最复杂、歧义最多的概念之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虽然经常使用“课程”这一概念,但使用的方式和内涵所指常常不尽一致。对教

3、师而言,重要的是了解每种定义背后所隐含的特定的价值取向、哲学假设以及对教育实践的意义,从而对课程概念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浙和见解。一、课程内涵的几种界说课程一词在我国最早大约出现于唐宋年间。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首次使用了“课程”一词。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亦多处使用课程一词,如“宽着限期,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A其意思是指所分担的工作程度和学习内容的范围、时限和进程。英文中,“课程”(oirriciihim)—词源自拉丁语,原意为“跑道”(racecourse)。据此,课程常被理解为“学习的进程”(cou

4、rseofstudy)或“学习的路线”,即“学程”,既可以指一门学程,也可以指学校提供的所有学程。较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H.Spencer)。在著名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斯宾塞把课程理解为知识或学科。1949年泰勒(RalphTyler)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①转引自: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27.基本原理》一书奠定了现代课程研究领域的理论构架。现代课程理论形成之后,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人们对课程的理解也不断发生变化,产生了诸多有关课程定义或内涵的不同见解。(一)课程即知

5、识这种观点认为课程的主要使命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而知识是按学科分类的。因此,这种观点的另一种表述就是“课程即学科(科目)”。把课程看成知识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观点,也是比较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观点。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这种课程观有进步的一面。但从信息化社会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来看,这种课程观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校教育的发展,课程概念所涉内涵远比知识和学科要广泛得多,单纯强调课程就是知识或学科过于简单化,无法包容学校教育中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不利于学生全面和富有个性的发展。更多精品在大家!http://www.topsage.com大家网,大家的!声明:

6、本资料由大家论坛教师资格考试专区http://club.topsage.com/forum-156-1.html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自http://club.topsage.com更多教师资格考试信息,考试真题,模拟题:http://club.topsage.com/forum-156-1.htmll大家论坛,全免费公益性教师资格论坛,等待您的光临!TopSage.com46ca35c256eabb571d926c3219deac8b.doc9/9(二)课程即经验这种观点认为只有个体亲身的经历才称得上是学习,强调只有经过个体•亲身经历,才能将外在的知识

7、转化为学习者自身所有的经验。课程就是让学习者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在这样的过程中,将学习对象——包括知识但不仅限于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经验,并且实现自身的变化发展。“课程即经验”的观点有助于恢复兴趣、直觉、情感、体验等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合法身份和目的性价值,使机械刻板的学习成为充满生命激情和心灵感悟的求知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课程即知识或学科观点的不足。当然,这种观点也存在不足:它过于强调个体的、直接的经验,在实践中往往过于迁就儿童兴趣和个体感受,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而且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学校和教师也很难完全实现课程即经验这一理念。(三)课程即目标或计

8、划这种观点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这是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