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社会经济发展策略和政策研究.doc

“城中村”改造社会经济发展策略和政策研究.doc

ID:15003948

大小:3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31

“城中村”改造社会经济发展策略和政策研究.doc_第1页
“城中村”改造社会经济发展策略和政策研究.doc_第2页
“城中村”改造社会经济发展策略和政策研究.doc_第3页
“城中村”改造社会经济发展策略和政策研究.doc_第4页
“城中村”改造社会经济发展策略和政策研究.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城中村”改造社会经济发展策略和政策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城中村”改造社会经济发展策略和政策研究  摘要: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城中村”改造模式分析为背景,探讨广州城中村改造的重点、难点、改造模式及思路,以广州白云区棠涌村改造规划为例着重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策略和政策,展望“城中村”改造为广州城市发展带来的是机遇还是挑战。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广州;发展策略;政策研究    Abstract:BasedonthebackgroundanalyzeofIn-cityvillagerenovationinZhujiangDelta,anddiscusstheemphases,difficulties,modea

2、ndrouteinGuangzhouIn-cityvillagerenovation.OnexampleofTangxi-In-cityvillage,analyzethesocietyandeconomydevelopment,prospecttherenovationwhichitbringsforwardtheassumptionandconception.  Keywords:in-cityvillage;renovation;Guang-  zhou;developmentalstrategy;politicinvestigate    

3、中图分类号:TU98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9-0114-04    1概念理解    “城中村”已经演化为“为城市流动人口提供廉租房的低收入社区”,是有序的、自组织的“类单位制”的社会经济运行系统,城中村不同于“贫民窟”。    2改造遇到的问题与难点    2.1形成原因  ①“城中村”保留了以家庭为单位、以宅基地为基础的居住用地,失去了耕地的村民利用耕地补偿金建造的高密度的、用于出租的“牵手楼”,适应了大量流动人口进城后对低租金住房的需求,同时亦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政府“绕开村落”的空间拓展思

4、路,使这里被城市建成区所包围,呈“镶嵌状”散布在城市新建职能分区内(甚至在城市CBD周边地区)的“城中村”恰恰提供了低收入住房,并使流动人口的居住地和工作地相重合。譬如天河区新CBD核心地带“岗顶—天河城—中信广场”周边的石牌、林和、冼村等4个“城中村”聚居了10余万流动人口。      ②“城中村”是“有根的”,具有“空间固着性”6。它是一个以血缘、亲缘、宗缘、地缘、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深层社会关系网络构架的村落乡土社会生活共同体,具有血脉传承和对村落旧址的历史归属感。  ③“城中村”已形成了适应市场需求的、有效运作的“类单位制”的社会经济系统。

5、以村委会为管理层的村集体经济实行“类国有企业的单位制式”的块状管理,全面负责社区生活,其管理是有序的。从广州市“城中村”运作来看,政府并未从资金上对“城中村”的公共服务做出补贴。  ④“城中村”这种居住模式将是长期的。目前我国大城市流动人口聚居模式有三种:一是以地缘、业缘为纽带的聚居。二是外来人口以集体户的形式,在企业集体居住,形成当地人口与外来人口分开居住的“二元社区”,多分布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地;三是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城中村”,珠江三角洲大中城市最为明显。实质上中国进城的“农民流动人口”处于“无限供给状态”。  2.2政府改造遇到问题  ①要

6、在“城中村”土地补偿和村民安置方面支付巨额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②在信息沟通方面,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政府、村委会、村民二者的切实交流成为关键。③在产权方面,“城中村”房屋产权既清晰,又不清晰,原则的清晰和数据的模糊并存,需要摸清家底。④在资金来源方面,应放弃“补偿”这种运作模式。⑤从利益入手:改造城中村给什么人带来利益?什么人会有损失?哪一部分人的利益重要?⑥“城中村”成为“问题村”,即在土地利用、建设景观、规划管理、社区文化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城乡差异及矛盾,影响城市的建设质量和发展秩序。物质空间杂乱无序、成为城市社会的藏污纳垢之地、地下非法经济

7、屡禁不止、出租屋和流动人口难于管理,使其成为“社会—经济塌陷带”。    3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模式的再思考    3.1改造思路分析  “城中村”的演变和形成历史各不相同,非常复杂和多样化,各地也出现了不同的改造思路和模式与之相适应。归纳来看,主要有:  ①通过“拆迁—补偿—重新安置”的途径,从分散、混杂、设施不足、居住环境差的传统农村聚落,转变为有序、设施完善、环境宜人的现代化人居环境;(张建明(1998)、敬东(1999)等专家提出)  ②自上而下的“撤村改制”模式,即用城市管理体制取代农村管理体制,期望通过“城中村”集体经济的社区型股份合作

8、制调和“城中村”的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一规划管理体制,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房庆方(1999)和郑静(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