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制度变迁中的农户行为规则探析

农地制度变迁中的农户行为规则探析

ID:15028732

大小:108.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8-01

农地制度变迁中的农户行为规则探析_第1页
农地制度变迁中的农户行为规则探析_第2页
农地制度变迁中的农户行为规则探析_第3页
农地制度变迁中的农户行为规则探析_第4页
农地制度变迁中的农户行为规则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农地制度变迁中的农户行为规则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农地制度变迁中的农户行为规则探析内容简介:引言1我国农地制度的变迁过程1.1土地改革时期新中国成立不久,农民迫切期待的土地改革正式拉开序幕,中共中央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主要内容是废除了延续两千年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了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引言1我国农地制度的变迁过程1.1土地改革时期新中国成立不久,农民迫切期待的土地改革正式拉开序幕,中共中央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主要内容是废除了延续两千年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了“耕作有其田”的农民土地

2、所有制,农民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土地产权,具有土地经营使用权和全部收益权。合作化运动经历了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三阶段。在初级合作社时期农民依然拥有土地所有权,但使用权交由社里统一安排,农民收益也主要由社里统一分配,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趋于分离。发展到合作化运动的高级阶段,农民的土地所有权被集体化了,而且经营权和收益权也由集体共有,合作社统一经营、社员共同劳动、收益统一分配。人民公社运动将土地等一切生产资料全部无偿的收为人民公社所有,社员的收入消费实行统一供给制和工分制。农民丧失了土地所有权利。虽

3、然后来严重危机局面的出现使得农村合作化组织形式退回到高级社合作化水平上,但随后“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地制度作为人民公社时期的基本制度确立下来,农民依然缺乏土地所有权。1.3家庭联产承包制时期2我国农地制度变迁中的农户行为表现建国后,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3个时期。对于以政府为主导的制度变迁,农民作为农村土地制度的执行主体,也有自身的行为选择模式。土地改革被认为是实现了中国农民几千年盼望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然而当新政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一政策时,并没有想象

4、中的顺利。农民对新政权实施的土改政策相当冷漠。国家通过各级政权组织培训土改工作队这一政策执行工具才使土改工作有所突破。为什么面对将农民从封建剥削中解救出来的土地改革,农民会表现如此“落后”呢?农民也有自己的理由。打土豪分田地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就在农村很多地方出现过,农民无偿分得了土地,但是在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被打倒的阶级又卷土重来,对农民实施了残酷的报复。因此,农民对新政权的长久性,持怀疑的态度。“变天”的恐惧遏制了农民参加斗争、反剥削的愿望和勇气。可见,农民在面对获得土地所有权这一巨大利益面前

5、,最关心的是风险,是获得土地后,一旦出现“变故”,自己将遭受的损失。农民的行为是在权衡利益得失间,最小化损失的结果。绝对贫困和生存危机是诱发制度变革的动力,家庭承包责任制这种自发形式的制度首先在安徽四川等遭受旱灾及贫穷边远地区发生也强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安徽小岗村民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按下“红手印”率先搞包产到户。面临生存的边境,农民拿生命做了一次赌注,农民把它看成可以生存的唯一机会。这也可以说是农民“不理性”背后的理性行为。最初中央政府和最高决策者对家庭经营方式取代集体经营的制度安排方面的态度是迟疑的

6、,只是局限于对旧体制的修补。在政策并不很明朗的情形下,中国大多数的农民依然是保守和退让的。资料表明,1980年1月,全国实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队不足1.1%,发展较快的安徽省也不过占生产队总数的10%。直到1983年中央发文积极支持家庭联产承包制,包产到户这一形式才在广大农村普及开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工浪潮的兴起,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农地抛荒现象,随后政府加大了农业改革的力度。《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并宣布保护农户

7、的土地转让权。国家在保护农民权益的同时也希望农民从土地中逐渐脱离,然而尽管有政策支持,有较好的非农报酬,农民依然不愿放弃土地。复旦大学人口所进行的《苏南工业化和农村社会保障课题》显示,该地进入企业从事工业的劳动力年均工资收入要比从事农业的收益高出3000多元,同时还可享受企业提供的养老和医疗保障。农民转让或退还承包地,弃农应该是一种理性的选择,然而85%的土地使用权并没有发生转移。由此可见,农民的考虑不单单是在农业收益上,更注重的是农地的保障性。换而言之,转让农地可能给农户带来的损失比拥有农地带来的收

8、益更令人关注,农民对放弃农地损失的估价要比等量农地收益的估价要高。3农民农地经营的规则“理性”在古典经济学完全竞争市场假定中被等同于利润最大化,也有学者把理性定义为追求现在和将来较长时间内带来的效用最大化。效用最大化就是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从中国农地制度变迁进程中看,农民的农地经营行为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约束,农民则是通过不断调整其预期,规避风险,最小化损失来实现农民的基本要求的。3.1农民的预期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