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双子宫畸形致腹股沟滑动性疝1例报告

先天性双子宫畸形致腹股沟滑动性疝1例报告

ID:15059860

大小:2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1

先天性双子宫畸形致腹股沟滑动性疝1例报告_第1页
先天性双子宫畸形致腹股沟滑动性疝1例报告_第2页
先天性双子宫畸形致腹股沟滑动性疝1例报告_第3页
资源描述:

《先天性双子宫畸形致腹股沟滑动性疝1例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先天性双子宫畸形致腹股沟滑动性疝1例报告作者:王著川单位:四川什邡,什邡市隐峰卫生院【关键词】先天性双子宫畸形;腹股沟滑动性疝  1病例资料  患者,女,56岁,已婚,农民,因“双侧腹股沟可复性包块2年,包块不能回纳3天”入院。入院前2年在站立或活动后出现双侧腹股沟有一“乒乓球”大小包块,平卧或手法按压后消失,无特殊不适,未予重视。3天前双侧腹股沟包块不能回纳,伴恶心、呕吐来院就诊,以“双腹股沟嵌顿疝”收入院。20岁结婚,无月经生育史。查体:T36.3℃,P82次/min,R20次/min,BP130/80mmHg,发育

2、稍差,营养中等。弯腰步入病房,神清合作,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未扪及,肠鸣音正常,左右腹股沟区见4cm×3cm半球型包块,质中等,不活动,平卧后不能还纳。经术前准备,以双侧腹股沟嵌顿疝急诊手术。术中见双侧疝内容物均为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子宫约3.5cm×1.5cm×1.5cm大小,双侧卵巢约0.8cm×0.5cm×0.5cm,每侧子宫之输卵管均为单侧,分别连接于外侧子宫角,内侧输卵管缺如,附件和宫体突出于内环口进入腹股沟管,其疝内容物浆膜构成疝囊的一部分,术中所见符合腹股沟滑动性疝。沿疝囊颈做半环形切开,还纳子宫、输卵管、卵巢至

3、内环口水平以上后按腹股沟斜疝方法修补。术后诊断:(1)双侧腹股沟滑动性疝;(2)先天性幼稚双子宫。术后彩超检查:阴道厚0.4cm,伸长,呈条索状,右髂窝区见一“Y”状型子宫回声,左侧2.6cm×1.6cm,右侧3.4cm×1.4cm,双侧子宫呈单角状,宫颈单一,长0.5cm,左子宫角向左探查一附件回声,大小为0.8cm×0.5cm,右子宫角向右探查一附件回声,大小为0.9cm×0.5cm。彩超诊断:先天性阴道闭锁、双子宫、单宫颈、单角畸形。住院8日切口甲级愈合出院,随访1年疝无复发及特殊不适。  2讨论  腹股沟疝常见,

4、疝为双子宫罕见。双子宫多系胚胎发育时期出现苗勒氏管发育停滞所致畸形。临床上常见的子宫发育畸形有:(1)先天性子宫发育不全,根据两侧副中肾管向中线横行延伸而会合的程度可分为先天性无子宫、始基子宫、幼稚子宫;(2)两侧副中肾管会合受阻致单角子宫、残角子宫、双角子宫、盲角子宫、纵隔子宫、马蹄型子宫、双子宫及重复子宫(两侧副中肾管发育均较好,但一侧子宫角未与阴道沟通,形成盲角子宫)以及双角子宫及重复子宫(对称型);(3)先天性子宫异位,子宫或双子宫移位于腹股沟疝内,子宫也可停留在胚胎时期的较高位置而不降入盆腔。双角子宫及重复子宫(对称型)中,这两种畸型极相似,前者系由于副中肾管发育后完全没有会合,各

5、具有一套子宫、输卵管、宫颈、阴道,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后者也称双角双颈型双子宫,系副中肾管完全会合,但中隔完全没吸收,两者区别在于前者两子宫间之间隙较后者宽大;双子宫可有或可无阴道纵隔。双子宫术前诊断困难,B超有助于术前诊断,本病术后彩超检查为“双子宫、单宫颈、单角畸形”,在临床分类中既不属于以上分类中第二类,也不属于第三类,而且移位于腹股沟形成滑动性疝者实属罕见,通过本例笔者认为对于先天性闭经或不孕的已婚女性,应想到子宫畸形,对腹股沟包块术前应进一步检查,了解包块内容、性质,尽量做到术前确诊。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

6、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