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90论《尚书·洛诰》:“和恒四方民”之“恒”为“桓”之误

0490论《尚书·洛诰》:“和恒四方民”之“恒”为“桓”之误

ID:15087666

大小:253.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8-01

0490论《尚书·洛诰》:“和恒四方民”之“恒”为“桓”之误_第1页
0490论《尚书·洛诰》:“和恒四方民”之“恒”为“桓”之误_第2页
0490论《尚书·洛诰》:“和恒四方民”之“恒”为“桓”之误_第3页
0490论《尚书·洛诰》:“和恒四方民”之“恒”为“桓”之误_第4页
0490论《尚书·洛诰》:“和恒四方民”之“恒”为“桓”之误_第5页
资源描述:

《0490论《尚书·洛诰》:“和恒四方民”之“恒”为“桓”之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論《尚書.洛誥》:「和恒四方民」之「恒」為「桓」之誤蔡哲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摘要:《尚書.洛誥》:「和恒四方民」歷來的注解似未能講通,有將「和恒」解成「和順」、「恒」字講成「」、將「桓」解成「久」、以「和恒」為倒裝,應為恒和或說「和恒猶旬宣也」,以上眾說紛紜,皆非正詁。本文提出〈洛誥〉「和恒四方民」之「恒」為「桓」之誤,即由〈無逸〉的「用咸和萬民」及〈梓材〉的「和懌先後迷民」及〈祭公篇〉的「畢桓于黎民般」比較,認為舊解「恒」字講不通,而「恒」與「桓」在隸書之後形體相同,很可能「恒」即「桓」之誤讀而來。關鍵字:尚書、洛誥、和恒四方民、馬瑞辰、偽孔傳13壹前言《尚書.

2、洛誥》:「和恒四方民」歷來的注解似未能講通,如《偽孔傳》說:「以和常四方民」,而孔穎達《疏》本疏不破注的原則解作「和協民心使常行善也」。文獻上「恒」固可訓常,「恒常」一詞又屢見古籍,但孔《疏》解「常」不得不增字解注,很明顯的,恒訓常是可疑的,後代注解此句不得不另闢蹊徑,如吳汝綸《尚書故》將「和恒」解成「和順」,楊筠如《尚書覈詁》從其說。孫星衍的《尚書今古文注疏》和章炳麟的《古文尚書拾遺定本》將「恒」字講成「」,王世舜《尚書譯注》從之,並以和恒為倒裝,應為恒和,而吳闓生《定本尚書大義》說「和恒猶旬宣也」,曾運乾《尚書正讀》及周秉均《尚書易解》從之,江聲的《尚書集注音疏》及

3、牟庭《同文尚書》俱將「桓」解成「久」。以上眾說紛紜,關鍵之處在「恒」字,從《逸周書.祭公》有「允乃詔,畢桓于黎民般。」清馬瑞辰在《毛詩傳箋通釋》已提出「桓與和古同聲通用」,但仍未塙。晚近只有陳漢章在《周書後案》提出「桓讀和」。檢閱《尚書文字合編》,「和恆四方民」的「恆」均作「恆」字,《書‧古文訓》「恆」字作「」,是《說文》所收古文恆字之形。顧頡剛、顧廷龍輯:《尚書文字合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頁2077。可見其因隸變訛誤的情形發生得很早,以致此後傳抄的版本均作「恆」字。而甲骨、金文桓與恒字形完全不同,後來隸書桓字與恒字偏旁俱作「亘」,而文獻上「恒」字異文

4、又可作「亘」,因此,「和恒四方民」很可能本作「和亘(桓)四方民」,被誤成「恒」,後代注解率據「恒」義作訓,遂不得其正詁。13貳正文  《尚書.洛誥》有一句話說「和恒四方民」,歷來注疏家的解釋,似未能講通,它的原文上下是這樣:王曰:「公明保予沖子;公稱丕顯德,以予小子揚文武烈,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居師。」《偽孔傳》:言公當留舉大明德,用我小子褒揚文武之業而奉順天,又當奉當天命,以和常四方之民,居處其眾。《孔穎達疏》:奉當者,尊天意,使允當天心,和協民心使常行善也,居處其眾,使之安土樂業也。《偽孔傳》與《孔穎達疏》將「恒」字釋成「常」,是有根據的。如古書上「恒」可訓「常」

5、,「恒」與「常」為對文,「恒常」或「常恒」一詞屢見不鮮,如:《爾雅.釋詁》:恒,常也。13《六韜》:天有恒刑(形),民有常生。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田律》(簡246-247):恒以秋七月除阡陌之大草。《國語.越語下》:吾年既少,未有恒常,出則禽荒,入則酒荒。《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天地有恒常,萬民有恒事。天地之恒常,四時,晦明,生殺。《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果童》:地有恒常。《六韜》:故因其恒常。《淮南子.泰族》:非治之大本,事之恒常可博聞而世傳者也。《楚帛書》:寺(時)雨進退,亡又尚(常)恒。《史記.秦始皇本紀》:初平法式,審別職任,以立恒常。《史記.龜

6、策列傳》:13賢者有恒常。「恒」固可訓「常」,但《孔疏》解「常」為「使常行善也」,不得不增字解注,很明顯的,將〈洛誥〉此處的「恒」訓作「常」是可疑的,因此後代注解此句不得不另闢蹊徑,如吳汝綸《尚書故》云:恒順通訓,和恒,和順也。楊筠如《尚書覈詁》從其說云:恒,疑當為順,《莊子.盜跖》「而恒民畜我」,《釋文》「恒民,一作順民」,是其証也,《大傳》作「和恒萬邦四方民」。楊筠如著,黃懷信標校:《尚書覈詁》(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頁326。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將「恒」字講成「」,其云:恒者《詩傳》云:「」,和恒猶恒和也。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重編本《皇清

7、經解》四(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頁2904。章炳麟《古文尚書拾遺定本》云:恒者,〈大雅〉「恒之秬秠」,〈傳〉「恒,也。」和四方民居師,言四方民之來居京師者和之也。章炳麟:《古文尚書拾遺定本》,《制言》半月刊第二十五期「章太炎紀念專號」(1936年),頁47。  以上孫、章兩家俱引《詩.大雅》毛傳作解釋。王世舜《尚書譯注》從其說云:和恒,倒裝,應為恒和,恒,普,和指政事治理得很好。王世舜:《尚書譯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頁199。他把「和恒四方民」譯作:13很好地治理四方小民。瑞典高本漢《高本漢書經注釋》也採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