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ID:15126556

大小:37.02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8-01

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_第1页
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_第2页
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_第3页
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_第4页
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关键词】心律失常中医疗法综述[文献类型]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病,是以心率缓慢、心室率低于60次/min为特征的一类心律失常,临床常见于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室上性和室性逸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中医学心悸、胸痹、结代、昏厥、怔忡、眩晕等范畴。以心悸、气短、胸闷、头晕甚至昏厥等症状为主,而其脉证均见迟缓,属于迟脉、结脉等范畴。《诊家枢要》曰:“迟为阴寒阳亏之候,为寒为不足。”《濒湖脉学》指出:“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另有《金匮要略》中立有专篇论述:“寸口脉动而弱,

2、动则为惊,弱则为悸。”《济生方·怔忡论治》指出“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真血虚耗,心帝失辅,渐成怔忡”。现将近年来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其常见病因为外邪(如风、寒、暑、湿、燥、火或厉气等)的侵袭,长期精神刺激或精神创伤,饮食失节或嗜好烟酒等刺激物品以及外伤、烧伤、中毒等。《素问·阴阳别论》曰“迟者为阴”;元·滑寿在《诊家枢要》述“迟为阴胜阳亏之候,为寒为不足”。《素问·痹论》又曰“心痹者,脉不通”12。可见,皆因阳不胜阴,气虚、血瘀所致。临床以虚证为主,常见脾肾阳虚的证候。心阳的主要作用是鼓动心脏搏动,温运血脉循

3、行;肾阳为诸阳之本,对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推动的作用,因此心肾阳气的盛衰,直接影响心率的快慢、血脉的盈亏和脉象的虚实。心肾阳虚可出现心悸、胸痛、神疲、昏晕、面色无华、四肢不温等肾阳不升、心阳不振的病证。迟脉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常有的脉象,《濒湖脉学》云“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指出迟脉是由阳虚阴盛,气血虚寒所致。心阳不足导致心脉瘀阻;肾阳虚衰,损及肾阴而成阴阳两虚;心肾阳虚,损及脾阳,脾失健运,湿聚痰阻,气血瘀滞;脾为后天之本,脾虚阳衰,气血生化乏源,则心肾气阳愈虚。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心脉不荣,血脉不得充盈,鼓动无力,脉气失于连续;标实多为血瘀

4、、气滞、寒湿、痰浊,脉道痹阻不畅,心脉涩滞,搏动循行失常。  2辨证分型及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治疗取得确切疗效的关键,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对中医药的治疗提出了更高要求,结合辨病用药更为准确。因而近年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已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如《心血管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1]中指出,缓慢性心律失常,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起者常表现为心脉瘀阻证及心血不足证,治宜活血通脉、补心养血;因肺源性心脏病引起者多为痰扰心脉证,《证治汇补》谓:“痰迷于心,为心痛、惊悸、怔忡、恍惚。”12故痰浊阻遏胸阳,心脉失煦之证,临床除见心悸怔忡,心痛闷胀外,还

5、伴有纳呆、泛恶欲吐、苔厚腻等痰湿中阻之象,治宜行气化痰畅脉;因心功能不全引起者常以心血不足证辨治,甚至考虑心阳虚脱证,治宜回阳固脱;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引起者则更多以心神不宁证论治,治宜养心安神。这也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的原则。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病变过程中,常因心阳不足而导致心脉瘀阻;因肾阳虚衰,损及肾阴而成阴阳两虚;心肾阳虚,损及脾阳,脾失健运,湿聚痰阻,气血瘀滞;脾为后天之本,脾虚阳衰,气血生化乏源,则心肾气阳愈虚。因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发病本质虽为心肾阳虚,但在临床又常见本虚标实,虚实兼夹之证。故治疗尚需谨察阴阳气血之所在,寒湿痰瘀之兼证,标本同治。治本

6、以温阳为主,辅以益气;治标则活血行气,化痰宣痹。然而二者常相互影响,有因虚致实,亦有因实致虚,常常虚实夹杂。临床证候,变化多端,甚至可见湿热、痰热、阴虚、肝阳等兼证,故治法还须辨证精细,谨守病机,因人因时制宜。临证治疗时要知常达变,切不可拘泥于温补一法,须做到理法方药与病证丝丝入扣。传统方剂中以麻黄附子细辛汤、生脉散、阳和汤、参附汤等使用较多。其中最常用的是麻黄附子细辛汤,此方集中体现了温阳益气的治疗大法。然而益气温阳用药亦轻重有别。心气不足,证见胸憋气短,心悸怔忡,活动加剧,头晕乏力,自汗,神疲体倦,脉迟缓无力,甚则迟细无力。治宜补益心气为主,温阳法次之。心阳亏

7、虚,证见心悸怔忡,头昏眩晕,甚则晕厥,胸憋心痛气短,神倦乏力,四肢逆冷,舌质黯淡,脉迟微间有结代。治宜温补心阳为主。12  3治疗  3.1辨证施治12  吴宝川[2]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20例。结果发现本方能改善窦房结功能,提高心率,增加心脏传导功能,并能治疗心律失常,改善血液黏稠度,降低血脂,且副反应轻微。冯辉[3]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62例,总有效率93.55%。郑春雷[4]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分5型论治。心阳亏虚型,治宜益气回阳、养血复神,方选参附汤加味;气血两虚型,治宜补益气血、安神定志,方选人参养荣汤加减;心肾阳虚型,

8、治宜温阳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