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带来的心理学思考

汶川大地震带来的心理学思考

ID:15145781

大小:51.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08-01

汶川大地震带来的心理学思考_第1页
汶川大地震带来的心理学思考_第2页
汶川大地震带来的心理学思考_第3页
汶川大地震带来的心理学思考_第4页
汶川大地震带来的心理学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汶川大地震带来的心理学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汶川大地震带来的心理学思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地震,震级为7.8级。这场灾难令国人震惊,同时也让世界震惊。全国上下都在忙于抢救还有生还希望的受灾的人们。大批的医疗人员也开始进驻灾区。那么这场灾难所带来的心理影响是如何的呢?一、突发性灾难事件突发性灾难事件指的是灾难往往是突然发生的,顷刻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这类突发事件需要有及时的应对策略,包括社会救援系统和心理社会干预系统,尽可能减少伤亡和心理社会后患。二、灾难发生后心理社会干预的

2、重要性灾难对受灾人群的心理社会影响是复杂和沉重的,如果不加以及时处理,会带来长期和不良的后果。灾难应激应该理解为对灾难事件的正常反应。多数研究指出,灾难事件发生时是进行危机干预的最佳时刻。在灾难发生时,大多数人不会变得无能为力,只不过短期内处于不能应付和心理失衡状态,通过心理社会干预使他们增强信心和应对能力,就能有效地增强他们的心身健康水平,预防突发性灾难所导致的心身障碍的发生。三、哪些人群需要心理社会干预?第一级:直接被卷入大规模灾难者。幸存者需要及时的心理社会援助。第二级:与一级受灾者有密切的个人

3、和家庭联系,可能遭受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者。幸存者需要心理社会工作队的援助,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第三者、从事救援或搜寻的工作者,帮助进行重建或康复工作的成员和志愿者。第四级、受影响区域以外的社区成员,他们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他们可能隶属某些组织,这些组织对灾难的可能原因负有一定责任。第五级、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第六级、不同人群的混合,在家中等候消息的与第三级受灾者(但处境安全)关系密切的亲属或朋友,如救援或搜寻工作者的家属。四、突发性灾难事件的心理社会

4、干预的常用方法目前运用较多的突发事件应激晤谈技术(criticalincidentstressdebriefing,CISD)进行CISD时每组人数以8人左右为宜,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组织,全程过程约2-3个小时,分6个步骤。分别由导入期、事实期、感受器、症状期、辅导期和再入期组成。其中感受器是当事人情绪最强烈的阶段,不仅要说出在应激事件中最初及最突出的想法,由事件引发的想法的改变;还要表达出情绪,帮助参加者识别事件中的强烈情绪,并指出情绪反应是对非常情境的正常反应。在这个阶段,相当多的参加者都会哭泣

5、。要特别注意参加者暴露出的内疚、自责等感受。要及时地给予关怀。此阶段情绪的识别与讨论是创伤愈合的重要环节。五、地震引起的社会心理冲击的特征:地震引起的社会心理冲击的根本原因是破坏性地震本身。包括外伤和内伤。外伤是一种硬冲击,客观上破坏严重,构成客观原因。内伤是一种软冲击,主观上的心理创伤,包括恐惧感、孤独感、失落感,构成主观原因。从心理特征来说,包括需求层次的降低、需要内容的一致化、潜在要求的明显化、自我意识的双向变异和离轨意念的萌动。其中离轨意念的萌动又分为弱化表现(依赖性增强、自信心减弱、自控能力

6、降低)和强化表现(责任感升华、离轨欲望萌动)从行为特征来说,包括亲合力增强(亲合联系的选择性降低、亲合目的单极化、亲合需求的相互性)、行为的趋同性倾向(行为目的趋同、行为动力的趋同、行为表现特征的趋同例如盲目避震)、从众行为和异常行为(即离轨行为,包括超级越轨、违规离轨如谣传、情绪性离轨如丧失生活信心、大吃大喝)由地震引起的社会心理冲击,具有冲击强度大,冲击时间长,冲击范围广的特点。它不仅在地震发生时,在震中区对地震灾害起了放大作用,由这种冲击造成的人们心理创伤将在相当范围、相当长时间内保存下来,其衰

7、减有明显的迟缓现象,只要外界一有某种刺激,这种冲击形成的心理创伤就有可能造成新的甚至是“无震”的地震灾害。六、地震引起心理反应的部分效应1.恐震效应。一次大的灾难性地震,不仅夺走了许多无辜生命,给不少家庭和整个社会造成巨大损失,而且使人们对地震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蒙上一层阴影。特别是唐山大地震,瞬息之间使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夷为平地,40余万人非死即残,7000多家庭断门绝烟,在人们的心理上留下了深刻的创伤。在这种潜在心理的作用下,加上人们在遇到危险时本能地想要逃离危险的条件反射,使人们在

8、遇到大地强烈摇晃时失去平静的心情,思维产生混乱,即使某些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由于受周围紧张气氛的影响和从众心理的驱使,心理上也难于保持平静,加上本能的生理、安全需要为目标,导致一时自我失控的行为动机,引起不恰当的避震行为,如盲目外逃、跳楼等,还有不少心血管病者因受到惊吓而致死。这种现象称为恐震效应。由于这类效应,地震发生后,灾害就大大放大了。2.谣言的形成和传播效应一次有一定影响的地震发生后,往往会出现地震谣言或误传事件,而且会在相当大范围,相当长时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