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口径冷弯管技术

浅谈大口径冷弯管技术

ID:15150510

大小:4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1

浅谈大口径冷弯管技术_第1页
浅谈大口径冷弯管技术_第2页
浅谈大口径冷弯管技术_第3页
浅谈大口径冷弯管技术_第4页
浅谈大口径冷弯管技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大口径冷弯管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大口径冷弯管技术管道一公司徐少峰摘要:作为冷弯管生产厂家,在弯管机研制、试验及应用过程中,对如何保证冷弯管的质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测试,从冷弯管内侧面的褶皱(即波浪)、横截面的椭圆度、横截面的平面度、冷弯管表面的防腐层4个方面分析了了冷弯管产生缺陷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关键词:长输管道;大口径;冷弯管;缺陷;控制措施大口径冷弯管是长输管道施工中常用的管件,是根据管线实际走向,实测所需弯管角度,利用垂直液压弯管机现场制作而成的。进人21世纪,我国长输管道工程建设发展迅速,而且我国地貌复杂多样,管道沿

2、线山地丘陵多、平原少,冷弯管的需求量相当大,但由于许多参加施工的单位缺少生产冷弯管的经验,对如何制作高质量的冷弯管,尚处于摸索阶段。作为冷弯管机生产厂家,我们在弯管机研制、试验及应用过程中,就如何保证冷弯管弯制质量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和测试,对冷弯管常见缺陷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控制措施,供大家借鉴。一、冷弯管的成型机理每根冷弯管都是通过若干次弯制完成的。将钢管置于弯管机上,弯管机对钢管施以弯曲力矩,使钢管局部发生适量变形,形成一定的角度,达到弯制目的,其基本过程是:后端夹具夹紧钢管(固定支点),然后通过前端下模主油

3、缸的支点(活动支点)向上运动,使钢管沿上模曲线中部(固定支点)弯曲变形,直到弯制成型。在弯制过程中钢管的变形发生在上模上,上模起胎具的作用,其曲线根据不同规格、不同材质的钢管塑性变形的临界值确定。卢以不同的钢管对应不同的上模。二、弯管基准点设定弯管基准点设定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弯管的成败。因此,迅速、正确的设定弯管必须的四个基点,是弯管的关键。(一)胎芯—顶模基准点设定胎芯必须准确地定位在顶模下,并在每次弯曲时都保持在此位置。否则,钢管会出现变形或其它破坏,因为在操作过程中胎芯是深人钢管内部的,操作手不能用眼

4、睛看到胎芯。这就要求用一个外部的基准来正确定位胎芯在顶模下的准确位置,这样就不用向钢管内部看胎芯位置。胎芯的头部边缘应超出顶模前端300mm。胎芯定位好后,应在胎芯前端系上一细钢丝绳,在弯管机前端12m处予以打桩固定。(二)弯曲间隔基准点设定在弯曲过程中,钢管在事先确定的间隔下在弯管机上向前推进,在每一间隔都弯曲同样的角度,间隔的数量通常为300mm,并用石笔或记号笔标在钢管面向操作手的一侧,以便操作手很容易地看到标识。钢管每推进一次都停下来进行下一次弯曲,在弯曲外胎的衬里上也应标上间隔基准,以便俐管的间隔基

5、准有一个参考。正确的间隔基准与钢管的型号、直径和壁厚有关。(三)钢管水平基准点设定钢管每次弯曲的角度是在两个基准之间测量的,水平基准与弯曲基准。如果没有水平羞准,就不会有测量角度的起点,致使无从量起。两个基准都应建立并标在外侧液压缸的计量杆上。1、小心地向前推动弯曲外胎操纵杆,直到弯曲外胎托着钢管轻轻地接触顶模为止,然后放开阀杆,使钢管回到原来位置。2、向前推动栓紧外胎操纵杆,使栓紧外胎向上夹着钢管,然后松开操纵杆,保持栓紧外胎的位置不动。3、测量顶模前端的底边到管顶的距离,然后测量其后端底边到管顶的距离。对

6、比这两个结果,第一个测量尺寸应比顶模后端的测量尺寸小6—7mm。这样可使钢管在顶模的中前部开始弯曲(如果钢管先从顶模的后半部开始弯曲会发生变形)。如果前端的尺寸较大,轻微降低栓紧外胎,提高一点弯曲外胎,重新测量其距离,直到所要求钢管水平位置符合要求为止。当弯管机内的钢管处于水平时,然后标在刻度杆上。这个标志是刻度杆上的两个基准标志之一。另外一个标志是用来测量每次推进(弯曲)的角度的量。三、冷弯管缺陷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根据SY0401—98《输油输气管道线路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对冷弯管成型工艺的要求,从以下4

7、个方面控制冷弯管的缺陷:冷弯管内侧面不允许有褶皱(即波浪);横截面的椭圆度不应大于2%D(被弯钢管公称直径);根据设计要求,横截面的平面度不应超标;弯制过程中不损伤管件表面的防腐层。(一)褶皱控制1、原因分析钢管变形过程中内壁单元体受力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钢管发生变形部位的内壁处于自由状态,所以管内壁极易发生失稳变形,加上内胎后,使管壁受力平衡,从而减小了失稳变形的趋势。在弯制中,内胎芯的正确使用非常关键。内胎所处的位置状态(轴向位置和垂直度)是否正确,以及能否根据不同管壁厚度正确调整内胎工作直径都会

8、直接影响弯管质量。图1钢管内弧管壁单元体受力情况2、控制措施根据产生褶皱原因,我们从两个方面控制:一方面是在弯制过程中内胎不能放置在靠近前夹具一侧,而应放在靠近下模弯曲缸一侧,且内胎后部超出上胎后部150mm左右。同时在进行前3次弯曲时,弯曲缸的升程不宜过大,在后步工序中弯曲缸升程应逐渐递增,直到钢管接触到上胎弧线最高点为止,这样可以使钢管在弯曲过程中能平缓过渡,保证钢管不发生失稳变形。另一方面是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