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问答题模式例析

古典诗词鉴赏问答题模式例析

ID:15151543

大小:6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01

古典诗词鉴赏问答题模式例析_第1页
古典诗词鉴赏问答题模式例析_第2页
古典诗词鉴赏问答题模式例析_第3页
古典诗词鉴赏问答题模式例析_第4页
古典诗词鉴赏问答题模式例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典诗词鉴赏问答题模式例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古典诗词鉴赏问答题模式例析一: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3.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

2、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主要要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4.例:绝句二首(其一)(1)。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

3、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2)。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阴。(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字。请从三、四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果营造意境的。)答: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是“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孤寂(或心凉)。由

4、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3)。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答: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飘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

5、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步骤一)。两联情景交融,营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步骤二)。表达了诗人一生飘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步骤三)。(4)。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宋·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

6、简要赏析。)答:"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各2分二: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1.提问方式(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2.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

7、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3.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

8、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感情。5.例:(1):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