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开放对碳排放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

中国贸易开放对碳排放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

ID:15174816

大小:141.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8-01

中国贸易开放对碳排放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_第1页
中国贸易开放对碳排放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_第2页
中国贸易开放对碳排放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_第3页
中国贸易开放对碳排放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_第4页
中国贸易开放对碳排放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贸易开放对碳排放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贸易开放对碳排放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2期贸易与环境中国贸易开放对碳排放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孙条林李华磊王春元摘要:本文以贸易开放影响环境污染的;三效应假说;为理论依据,运用修正的GML指数法将2000-2010年中国省级的碳排放分解为经济规模变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和投入产出结构变动三个部分,然后在控制变量内生性、时间趋势等因素的基础上分别对贸易开放进行回归,以检验贸易开放对碳排放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研究发现:贸易开放总体上增大了碳排放,主要源于正的技术效应,其次源于正的规模效应;贸易开放的结构效应为负,但不显著;由于环境规制力度的中外

2、差异,贸易开放通过恶化技术效率与前沿技术水平两种路径引致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从而形成正的技术效应。关键词:规模效应;技术效应;结构效应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之一,贸易开放显著推动了中国的总体经济增长与省际经济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自然资源的大幅消耗,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国际能源署IEA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的碳排放量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家。2009年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针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高能耗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碳排放关税,更加剧了贸易开放与碳排放之间的矛盾。一、文献述评由于贸易开放与碳排放关系的重要意义,学者们对贸易开放影响碳排放这一经济现象给予了极大的

3、关注,进行了大量值得肯定的研究。李小平和卢现祥(2010)基于中国20个工业行业与G7和OECD国家的贸易数据,运用技入产出模型、净出口消费指数等方法检验了工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发现国际贸易能够减少中国工业行业的碳排放总量与碳强度;李错和齐绍洲(2011)基于1997-2008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碳排放数据,运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考察了贸易开放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发现贸易开放增大了中国省区的碳排放与碳强度;刘华军和闰庆悦(2011)分[基金项目]本文获得国家自科基金;基于面板数据的线性/非线性结构VAR模型与我国财政政策的城乡效应和区域效应研究;(编号70971050)和教育部人

4、文社科基金;动态面板模型的平滑转换机制及其对我国能源效率分析的应用;(编号08JC790043)的资助。孙虽是林: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李华磊(通讯作者):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430074电子信箱:hualeili@163.cOID;王春元: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63一贸易与环境《国际贸易问题~2015年第2期别利用1952-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与1995-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协整的角度研究贸易开放对碳排放的影响,其中,时间序列协整检验表明不同的时段贸易开放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正负差异,但均不显著,面板协整检验则表明,贸易开放显著增加了碳排放;张克中等(2011)基于

5、1998-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财政分权的角度研究了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贸易开放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难发现,现有研究结论的分歧巨大。虽然他们按照计量经济学的一套学术规范,在控制若干个变量、保证稳健性的条件下,探索碳排放与贸易开放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实际给出经济学解释。但他们普遍忽视了对贸易开放影响碳排放的更具体路径、更深层原因的实证研究,所以在结论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国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大多是根据Grossman和Krueger(1991)的思想,分析贸易开放影响环境污染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技术效应(本文称之为;三效应假说;)0

6、Antweileretal.(2001)首次将该作用机制模型化,将污染排放量分解为与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对应的三个部分,贸易开放对环境的影响通过规模、技术和结构三种路径产生作用。本文拟根据这一思路,实证检验中国贸易开放影响碳排放的作用机制。但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直接从观测数据切人,运用修正的GML指数法将碳排放变动分解为经济规模变动、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和投入产出结构变动三个部分,然后分别对贸易开放进行回归以检验贸易开放影响碳排放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这与Ant飞.veileretal.(2001)的方法相比有原则性的区别。二、研究方法(一)碳排放变动的DEA分解

7、对碳排放的分解,本文主要参考了OhD.H.(2010)提出的GlobalMalmquistLun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亦称GML指数法)。为了契合;三效应假说;本文将该指数从;意愿产出导向;修正为;碳强度导向的潜在最低碳强度水平与实际水平的比值来测度全局技术效率(GωTE)九。本文将t期i省GTE的测度公式设定为式(1)λ,GTE越大代表全局技术效率(或环境TFP川)越高;由此,i省t至t+1期的GML指数测度公式为式(2),GML大于1(小于1)表示环境TFP提升(下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