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带状疱疹60例临床观察

中药治疗带状疱疹60例临床观察

ID:15181753

大小:2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1

中药治疗带状疱疹60例临床观察_第1页
中药治疗带状疱疹60例临床观察_第2页
中药治疗带状疱疹60例临床观察_第3页
资源描述:

《中药治疗带状疱疹60例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药治疗带状疱疹60例临床观察【关键词】带状疱疹;中药治疗;疗效观察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见于成年人,是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群集小水疱沿神经走行单侧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疼痛为特征。带状疱疹属祖国医学的“蛇串疮”、“缠腰火丹”、“蜘蛛疮”等范畴。多由肝脾内蕴湿热兼感邪毒所致。西医目前尚无理想药物,一般治疗以止痛、抗病毒、预防继发感染为原则;近年来,笔者用中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止痛为原则。治疗带状疱疹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资料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均

2、为门诊患者,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20~70岁。病程均在1个月内。发病部位:腰部35例,胸部12例,四肢10例,头面部3例。1.2治疗方法自拟清热解毒汤加减:主方双花25g,连翘20g,蒲公英15g,黄柏25g,大青叶20g,板蓝根20g,龙胆草30g,甘草15g,夏枯草20g;伴发热口大渴者加石膏30g,体弱乏力加黄芪20g,党参15g。服法:上药加水1000ml,急火煮沸,慢火熬至200ml,滤出药液,再加水1000ml煎煮取液,连煎3次,取药液共600ml,置火上,熬至药液约400ml,分3次口服,每日1剂。1

3、.3疗效评定标准及结果3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1995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治愈:皮损消退,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无疼痛后遗症,共55例;好转:皮损消退,疼痛明显减轻,共5例。2典型病例例1,患者,女,58岁,退休干部,于2007年8月15日初诊。主诉:左胁下疼痛3天,前几天受雨淋,两天后感觉后背疼痛,逐渐疼痛至左胁下,并出现红色疱疹,并伴痛不能眠,心烦易怒,不思饮食。现疼痛较重,心烦,头胀,失眠,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弦。综上诊为带状疱疹。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以上方加龙胆草30g,柴胡20g,

4、治疗后,患者感到疼痛大减,且有轻松感,第2日来诊,疱疹大部分结痂,患者已能安静入睡。按上法又治疗5次,7天后痂壳脱落,疼痛消失而痊愈。随访6个月未发。例2,患者,女,19岁,学生。于2007年11月7日初诊。主诉:3天前胸前及背部痛,继而痛处皮肤发红并出现密集如群的绿豆大小水疱疼痛难忍,昼夜难安,苦不堪言,经我院皮肤科诊断为带状疱疹。症见痛苦面容,面黄疲倦,前正中线左侧胸前,后正中线左侧背部第三肋至第九肋间有大小不等的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大的如绿豆,小的如小米,四周红晕,有的已破溃,经用上法治疗,当时就痛止而舒适欲睡,经

5、上方治疗4天后,明显好转,平时不痛,夜间能入睡,疱疹渐结痂,脱落吸收,共服5剂而愈。至今未发。3体会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肝经郁火或脾经湿热内蕴,又复感火热3湿毒之时邪,以致引动肝火,湿热蕴蒸,浸淫肌肤、脉络而发为疱疹。湿热毒邪阻遏经络,不通则痛,遂发为剧烈疼痛。方中龙胆草为清湿热要药,双花、连翘、蒲公英、地丁具清热解毒之功,大青叶、板蓝根具抗病毒之功效;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胆经之湿热,疏通经络之功效。该法经济简便效果满意,未发生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