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例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观察

90例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观察

ID:15186906

大小:3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1

90例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观察_第1页
90例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观察_第2页
90例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观察_第3页
90例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观察_第4页
90例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观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90例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90例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总结安置人工起搏器的治疗经验,为该方法应用取得更好疗效提供借鉴。方法:对采用共静脉切开及锁骨下静脉穿刺径路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90例,随访1年。结果:80例安置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均手术成功,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安置临时心脏起搏患者10例,8例成功,2例死亡。结论:对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正确掌握起搏指征和安置方法,术后注意监测起搏情况及时随访程控起搏参数,在基层医院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是安全可靠的。【关键词】人工心脏起搏器;心律失常  临床工作中药物对缓慢型心律失常

2、疗效往往不佳,病情危重者随时会危及生命,人工心脏起搏是目前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方法。本院1992年至2005年安置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80例,临时人工心脏起搏器10例,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90例患者,男性60例,女性30例,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50岁。心律失常类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5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33例,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2例。病因:冠心病56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原因不明21例。7  1.2起搏器及电极植入方式90例中VVI(心室起搏、心室感知,按

3、需型起搏器)起搏85例,DDD(房室全能型起搏器)起搏5例。共植入秦明公司8619BSSIc20台,德国BiotronikpikosolVVIc/AAIc5台,美国MedtronieSigmaSVVI10355台。临时起搏器静脉植入路径:锁骨下静脉8例,股静脉2例;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头静脉32例,锁骨下静脉47例,颈外静脉1例。  1.3手术方法本组病例在手术开展的初期均采用头静脉切开术,以锁骨中点下2cm水平延长线与肌间沟相交点为中心,沿肌间沟作长约6cm的斜切口,逐层分离皮下组织、肌肉,在肌间沟

4、内游离头静脉约3cmV型剪开并放置电极。若头静脉放置电极失败者可另选颈外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在近几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提高,主要采用锁骨下静脉途径。  在术中电极定位上采取:(1)X线影像上电极头位于右室心尖部,且头端与心室收缩呈同轴运动,轻轻回拉电极有钩挂感;(2)腔内心电图呈rS或RS型,ST抬高3~8mV;(3)起搏电压调至3V起搏,有效起搏并稳定后下调起搏电压,测定起搏阈值(要求阈值≤71V);(4)感知灵敏度(3~8mV);(5)起搏电极在心腔内要有足够的弯曲度,以减少上肢活动时对电极的牵拉;(

5、6)嘱患者咳嗽、耸肩、侧身等如电极均未移位,观察起搏稳定良好,固定电极,制作囊袋,连接电极与起搏器,将起搏器置入囊袋后,缝合皮下组织、皮肤,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5~7天。术后定期随访。  2结果  对90例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访1年,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80例全部安置成功,临时心脏起搏10例,8例成功,1例起搏成功后因严重心衰死亡,另1例于安置第2日因起搏导线折断,未能及时找出起搏失败原因而死亡。  发生的并发症有:(1)电极脱位:术后l~2天发生电极脱位2例,即予再次电极定位后7

6、天顺利出院。(2)囊袋积血:术后发生3例,1例予芒硝处理后自行吸收,另2例予穿刺抽液后,囊袋积血消失。(3)起搏综合征:术后回访中有3例出现头昏、乏力等不适,考虑为起搏器综合征,给予减慢起搏心率后症状消失。(4)切口愈合不良:1例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予彻底消毒清创后再次缝合,于初次手术后的20天后痊愈出院。  3讨论7  静脉安置路径的选择。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近几年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据调查2001年度79.2%的临床医生选择了锁骨下静脉穿刺[1]。只要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熟练,安置心脏起搏器可首选锁骨下

7、静脉穿刺[2],此方式简便,成功率高。穿刺时有以下几点可以提高成功率:(1)取头低足高位30°~40°,以利于锁骨下静脉充盈。(2)在肩胛下垫个绷带卷,使肩胛骨展开,锁骨抬高,锁骨下静脉拉长伸直。(3)必须在X线下证实导丝在下腔静脉后方可入扩张鞘,此步骤尤为重要。(4)若采用Magney法取胸骨角中央和喙突连线的中外1/3为穿刺点针尖指向锁骨中内1/3处[3],可更安全,并可以避免“锁骨下压迫现象”。  电极定位,寻找一个最恰当的电极头位置是安置成败的关键步骤。我们体会除了理想的X线影像外,更重要的依据

8、是起搏参数(腔内心电图、起搏阈值、感知灵敏度等),起搏参数一定要达到标准,观察起搏一段时间(10~20分钟)看起搏是否稳定良好方可固定电极。另外电极要保证有恰当的张力,过大或过小均易导致电极移位。以电极在右房内贴紧房壁且在三尖瓣口随心脏的舒缩有一定的弯折为合适张力。右室大的患者电极容易进入冠状静脉窦,故在电极进入右室时要进入肺动脉,以确保电极在右室腔内。若无C臂X光机,不能侧位观察电极走向来判定电极是否在右室,上述是非常重要的影像条件。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