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汤治疗脊柱病术后湿阻发热的临床研究

三仁汤治疗脊柱病术后湿阻发热的临床研究

ID:15190108

大小:3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1

三仁汤治疗脊柱病术后湿阻发热的临床研究_第1页
三仁汤治疗脊柱病术后湿阻发热的临床研究_第2页
三仁汤治疗脊柱病术后湿阻发热的临床研究_第3页
三仁汤治疗脊柱病术后湿阻发热的临床研究_第4页
三仁汤治疗脊柱病术后湿阻发热的临床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三仁汤治疗脊柱病术后湿阻发热的临床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三仁汤治疗脊柱病术后湿阻发热的临床研究作者:孔畅,林定坤,李永津,邓晋丰【关键词】三仁汤;,,湿热;,,脊柱病术后发热  摘要:目的评价三仁汤治疗脊柱病术后湿阻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脊柱病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病例90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人,分别采用三仁汤和西乐葆口服,观察并记录体温变化,湿热证主要症候变化,通过湿热证候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对术后体温控制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术后湿热主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三仁汤对脊柱病术后湿阻发热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并可改善临床症状。  关键词:三仁汤;湿热;脊柱病术后发热7  发热是骨科手术

2、后常见的病理生理反应,有研究表明,97%的术后发热为非感染性因素造成,原因包括手术反应热,输血或输液热,药物热,脱水热[1]等,治疗上常采用解热镇痛药物口服等方法,疗效欠佳。我科自2004年起对脊柱病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病例进行证候分析,发现大多数患者除发热外,均出现脘腹胀闷,口渴少饮,食少纳呆,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等湿热之象,根据以上证候特点采用三仁汤内服治疗,并与口服西乐葆进行随机对照,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自2004年起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脊柱病手术患者90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人。Ⅰ组为实验组,Ⅱ组为对照组,两

3、组一般情况见下表1,两组在年龄、病程、体温方面无差异,有可比性(P>0.05)。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略)  1.2手术方式采用开放手术单侧开窗髓核摘除术36例,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18例,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25例,其余手术方式11例。  1.3诊断标准  1.3.1西医诊断标准(1)术后出现发热,以低热为主,一般体温不超过39℃,热型多为弛张热;(2)伤口局部无明显红肿热痛,无明显全身或局部感染征象;(3)全血分析示白细胞正常或稍高于正常,大小便检查未见异常。排除体温调节中枢损伤、使用激素及可影响体温药物。  1.3.27中医诊断标准

4、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湿热蕴脾证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主证界定包括:发热,身热不扬,脘腹胀闷,口渴少饮,食少纳呆,大便溏而不爽,舌质红,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次证包括肢体困重,腹胀满,恶心。  2方法  2.1治疗方法  2.1.1治疗组采用三仁汤加减,原方:杏仁10g,白蔻仁15g,生苡仁30g,厚朴10g,通草10g,半夏10g,滑石15g,淡竹叶15g。加减法:伤口疼痛加乳香10,没药10;肿胀明显加白芷10g,苏木10g,大便不通加玄明粉10g(冲服)。1剂/d,温服。7d为1个疗程。  2.1.2对照组给予西乐葆口

5、服,200mgbid,连服7d。  2.2观察方法(1)观察体温变化:每天上午7时测量腋温并记录登记,以1、3d及7d为观察时点;(2)湿热证主要症候治疗前后变化:选择术后较为常见的湿热证证候,设计统一的观察表格,观察证候变化,包括发热、脘腹胀闷、肢体困重、食少纳呆、口渴少饮分轻、中、重三级,分别记1、3、5分,舌苔白腻或黄腻记3分,舌淡红苔薄白为正常记0分,脉滑数或濡数记3分,平脉记0分。7  2.3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疗湿热蕴脾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2.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s表示,组间及治疗前后比较

6、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3结果  3.1两组患者治疗后湿热证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3%,与对照组65%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2。表2治疗组与对照组发热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  3.2三仁汤治疗脊柱病术后湿阻发热症状积分变化从湿阻症状指标分析,对发热、脘腹胀闷、肢体困重、食少纳呆症状改善有明显的差异(P<0.01),但对口渴少饮变化不明显(P>0.05)。见表3。表3三仁汤治疗脊柱病术后湿阻发热症状积分变化(略)  3.3两组体温平均值统计比较两组治疗前体温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第1天,两组体温均有

7、所下降,但对比无显著意义;第3天治疗组体温下降较快,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第7天,两组基本都降至正常,但治疗组体温较为平稳,与对照组相比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4。表47治疗组与对照组体温平均值比较(略)  4讨论  中医认为发热即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即是正气与邪气相争的结果,又是疾病发病转化的重要指征。对于术后发热,周天寒[3]认为手术致机体气血耗损,正气内虚,卫外功能不固,六邪入侵,由于正气尚旺,抗邪于半表半里之间,邪正相交而产生术后发热;杨瑞平[4]认为术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虚损,脾胃气虚,湿邪内生,郁而化热,在临床上除

8、有湿热内蕴的症状外,同时有气血阴阳不足;余宇峰等[5]认为骨科术后发热由于损伤后失血过多,致阴液亏损,阴不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