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经腋路双针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40例

小儿经腋路双针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40例

ID:15203467

大小:2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2

小儿经腋路双针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40例_第1页
小儿经腋路双针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40例_第2页
小儿经腋路双针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40例_第3页
小儿经腋路双针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40例_第4页
资源描述:

《小儿经腋路双针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40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儿经腋路双针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40例【关键词】小儿 神经阻滞麻醉  笔者于2003年6月~2007年5月采用腋路双针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行小儿手术40例,麻醉效果满意,现将具体方法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儿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4个月~12岁(平均5.6岁);ASA分级:Ⅰ~Ⅲ级,其中急诊手术14例;择期手术26例,手术时间1~5h。术前常规检查出凝血时间、血常规及ECG,择期手术,术前禁食水8h。1.2方法对恐惧、不合作的婴幼儿入手术室时先用氯胺酮(5~8mg/kg肌注)或咪达唑仑(0.2~0.3mg/kg肌注)等麻醉药物作基础麻醉。待患儿入

2、睡后建立静脉通道,连续无创监测HR、BP、ECG和SPO2,然后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患儿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患肢外展、屈肘各90°,前臂外旋,手背贴床,呈“行军礼”状。腋窝常规皮肤消毒、铺巾。麻醉者以示指或中指按住腋窝顶部腋动脉搏动最强点,在其上缘用6~7号针头垂直进针,穿刺针与动脉呈20°4夹角,缓慢推进,直到出现刺破纸样的落空感时松开针头,观察针尾摆动情况,调整深度及角度至摆动最明显时,再在该动脉的下缘同样用6~7号针穿刺(同上),选定针尾摆动最明显的位置时(针尖稍向头侧),回吸无血,即可缓慢注入局麻药,此时若另一针有局麻药回流(可同时对双针注药),说明双针均已刺入

3、腋鞘。出现此征象时麻醉效果更确切,阻滞更完善。该方法不需要刻意寻求患儿患肢出现异感,以防发生神经损伤。全组病人均使用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实施麻醉,局麻药用量及浓度见表1。表1局麻药用量及浓度局麻药用量:利多卡因:8~10mg/kg,布比卡因为1~1.5mg/kg。也可根据公式计算:小儿一侧臂丛阻滞麻醉时的注药容量[腋鞘容积(ml)=年龄×2+4]。预计需要较长时间的麻醉或单次注药量较大时,可配加1∶20万u肾上腺素。麻醉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防止发生局麻药毒性反应。2结果麻醉优良率为100%。麻醉前后HR、BP和SpO2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注药后3~1

4、5min麻醉完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患儿苏醒,紧张不安者追加适量基础麻醉药物。术毕患儿均呈“呼之即醒”状态离开手术室。无一例出现明显中毒反应及并发症。3讨论3.1传统的小儿上肢手术常采用氯胺酮静脉麻醉方法4氯胺酮虽有良好的镇静、遗忘、镇痛强等麻醉特点,但有中枢兴奋的作用,易导致心血管系统的兴奋,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由于该药作用时间较短,对需时较长的手术需要多次追加药量才能满足手术的要求,易发生药物蓄积,甚至出现呼吸抑制、呼吸骤停、苏醒延迟等不良后果[1]。如采用静脉复合麻醉或静脉复合气管内插管全麻,则麻醉操作复杂,术中管理难度高,对呼吸循环影响大,并发症多。小儿对缺氧和

5、血容量的变化代偿力差,选择麻醉方法时首先应考虑对呼吸循环的影响,对四肢创伤儿童,以首选神经阻滞更为安全[2]。基于上述,我们选择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并改良为双针法注药。与其他经路臂丛麻醉方法相比,该经路穿刺操作简便,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并发症少,适用于肘部以下的手术[3],且术中管理简便,既满足了手术需要,又可延缓术后伤口疼痛,尤其在使用布比卡因麻醉的患儿,可维持10余小时的术后无痛时间,减少了手术对小儿机体及心理的不良刺激,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3.2小儿生理解剖特点小儿的生理解剖特点:(1)小儿腋鞘容积相对较小,神经鞘膜及结缔组织隔膜均较薄,易于局麻药浸润和扩散;(2

6、)小儿心输出量相对较高。药物浓度的峰值出现迅速,即血药浓度峰值出现较早;(3)小儿肝脏组织所占体重的比例较大,具有较大的清除解毒能力,药物清除较成人快。而小儿的药物分布容积相对较大,血药清除半衰期较成人长。根据以上特点,本组患儿均采用低浓度大容积的用药原则,让腋鞘有足够的充盈容积。43.3经腋路双针法臂丛神经阻滞由于双针双点注药可保证麻醉效果更加完善,克服了单针血管旁注药往往出现阻滞不全的缺点。同时,也不需要刻意寻求患儿患肢出现异感,可避免发生神经损伤。与全麻相比,该方法术后苏醒快,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少,对血、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扰乱轻。应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完全苏醒后

7、即可进食。缩短了患儿禁食时间,保证了小儿正常机体代谢。我们认为,使用双针法经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好,对机体影响小,并发症少,是小儿上肢手术时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参考文献】1陈颖,应诗达,刘洪民,等.小儿氯氨酮麻醉中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的临床意义.临床麻醉学杂志,1996,12(3):154.2侯南丽.小儿四肢外伤急诊手术的麻醉.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2,5(1):28.3BrownDL.Brachialplexusanesthesia:ananalysisofoptions.YaleJBiolMed,199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