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自然观的变迁

人类自然观的变迁

ID:1523564

大小:228.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7-11-12

人类自然观的变迁_第1页
人类自然观的变迁_第2页
人类自然观的变迁_第3页
人类自然观的变迁_第4页
人类自然观的变迁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类自然观的变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类自然观的变迁——从原始自然观到中世纪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现代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一、从原始社会到中世纪自然观的变迁1、原始自然观:自然是人类非有机的身体。把自然作为自身一体,充满了热爱和恐惧。2、古希腊的自然观:爱奥尼亚自然哲学和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的自然观。在爱奥尼亚的自然哲学中,米利都学派(公元前7世纪出现在米利都城帮的哲学学派)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古希腊的自然观赫拉克里特是爱菲索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火是世界万物的“始基”,万物从火变化而来,又复归于火,整个世界就是火按照一定的规律升陈消长、

2、周而复始的无限的变化过程。2、古希腊的自然观亚里士多德目的论的自然观:他的自然观的核心是目的论,利用“形式”和“质料”这对概念来说明所有的自然现象。“形式”是使事物运动的原因,“质料”是运动发生的材料。他的“形式”和“质料”说源于其“四因说”(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四个原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质料因是指事物由什么构成的;形式因是指事物根据什么而形成的,即事物的结构、比例和本质;动力因是指事物形成的动力是什么,即“事物变化或停止的来源”;目的因是指事物为了什么而形成的。亚里士多德目的论的自然观

3、形式因可以代表动力因和目的因:目的是形式的体现和实现,动力因是具有形式的东西的作用。在形式和质料的关系中,质料是无规定性的、消极被动的,形式则是积极能动的。还提出了纯粹的形式,是万物的本质和追求的目的,万物运动的第一原因。所有事物都具有指向神的目的,不停地运动。目的论的顶端是神。3、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自然观代表人物为宗教神学家德尔图良、托马斯.阿奎那等。基本思想是:世界可以分为神的世界、人的世界、物的世界(自然界)世界不是物质的,是由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地球是宇宙不动的中心。天堂在最高的苍穹,地狱就在我

4、们的脚下。万物没有自己的运动,不动的始动者是上帝。万物的存在都是上帝和目的的安排。二、近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特别是近代机械论的自然观(一)形而上学的自然观16——18世纪,出现了近代的科学技术和机器大生产,人类的生存方式从古代的自然生存转向技术生存,自然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古代朴素辩证法转向形而上学。近代自然科学的早期,科学家一般采用孤立、静止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界。他们的认识程序一般是:先分别独立地认识对象,然后在考虑它同别物的联系;先认识事物的静态,在认识事物的动态;科学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人的认识

5、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般先认识简单事物,然后认识复杂事物;先把对象看作简单的实体,然后再把事物看作复杂的对象。孤立地认识一个事物,要比认识它同别物的各种联系简单;认识现状、静态、存在比认识历史、动态、演化简单。把研究对象看作孤立、静止的是科学家开始认识一个对象时的简易可行的方法。可是这种研究方法必然会导致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流行。(90)(一)形而上学的自然观生命现象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现象,因此近代早期生物学更需要用孤立、静止的方法。分类学、解剖学是早期生物学的两个基本学科,体现了生物学早期研究方法的上述特征。

6、生物学家在对物种进行分类的时候,必然要强调种的稳定性、物种界限的清晰性和确定性、物种序列的间断性,这就会自发产生生物物种不变论。林奈既是近代分类学的权威,又是物种不变论的代表。“物种是至高无上的上帝创造的,最初创造了多少物种,现在就是多少。它们虽然遵循传种接代的神的法则有所繁殖,但是每种生物永远是那个样子,不会改变。”(坎农,《近代农业名人传》,农业出版社,1981年,38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解剖学家关注的是生物的部分,而不是生物体的整体。他们相信部分之和便是整体,只要我们逐一认识了生物体的各种器官,也就知

7、道了整个生物体。(一)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近代自然科学早期采用孤立、静止的方法对自然界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使我们对自然界的许多具体物质形态有了初步的却是颇为丰富的认识,与古代自然观相比,是一次重要的知识进步。孤立、静止方法的成功不仅使许多学科自发产生了许多形而上学的思想,而且使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自然界本来就是孤立的、静止的,从而把近代科学早期所采用的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上升为方法论和世界观,这就形成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核心观点是:否认自然界的演变和发展。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恩

8、格斯在概括16——18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状况的时候说:“把自然界分解为各个部分,把自然界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分成一定的门类,对有机体的内部按其多种多样的解剖形态进行研究,这是近400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展的基本条件。但是,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作运动的东西;不是看作活的东西,而是看做死的东西。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弗兰西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