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

ID:15252588

大小:5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8-02

《〈老子〉五章》教案_第1页
《〈老子〉五章》教案_第2页
《〈老子〉五章》教案_第3页
《〈老子〉五章》教案_第4页
《〈老子〉五章》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老子〉五章》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老子》五章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 ),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译文】  取道于寻常可得的道,所得的道不是永恒的道;取名于寻常可得的名,所得的名不是永恒的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宇宙的初始;取名于有名,是万物得以化生的根本。所以,通常要不作欲望趋求,以便观察那无以名状的微妙;通常又要持有欲望趋求,以便观察那成名化物的极致。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

2、往返周行,就是一切行为动作的微妙法门。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名可名:均为动宾结构。前一“道”、“名”用如动词作“取道”、“取名”解。“取道”即踏上某一道路或循行于某一道路,喻指选取某一行为方式或某一方法与渠道,“取名”是指行为体自我调整以使自己的存在状态与某谓词表述或某通名相对应。所谓的“可道”、“可名”即“寻常可得的道”、“寻常可得的名”,是指我们可以能动地予以选择取舍的行为方式、行为情状。所谓的“常道”、“常名”则是指人经历一切事件都值得永恒奉行的行为方式。老子以此表明他的道论将要提出并探讨一个非同寻常的行为方式、行为情状。这个非同寻常的行为方式即他所

3、说的“大道”、“常道”或“天道”,这个非同寻常的行为情状即他所说的“无名”、“混沌”。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没有名称的混沌状态是天、地、神、人具体分化之前的宇宙初始态;获得了名称就从混沌演化为具体事物,是万物的开始。本句紧承上句,显示在"取名"问题上,名于无名与名于有名所代表的不同生存境地,它说明: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宇宙的初始;取名于有名,是万物得以化生的根本。老子说"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他拒绝物化,所以他贬斥"名可名"而崇尚"无名"。3)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无欲”即无求于"可道"、"可名","有欲"即有求于"可道"、"可名"。"妙"即无以名状

4、的、超越于机巧所可模拟的、活脱脱的柔弱灵动性,"徼"即运行之边际,是成名化物的极致。"无名"有无以名状的"妙","有名"有成名化物的"徼"。"妙"是难以模拟把捉的不确定性的极点,"徼"是可加穷究的确定性的边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说法说明了欲望趋求对"名状"的主导作用,显示了行为取态的某种能动境界。一般的行为体总是处于一定的"妙"、"徼"之间(即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并随行为取向(欲)的不同而因应调整。4)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此两者"即所观的"妙"与"徼"。混成的、无以名状的"妙"与展开的、成名化物的"徼"是同一行为体在无为、有为两方面的不同显现。"

5、妙"作为不确定性的极点代表着行为体灵动取态的活力,"徼"作为确定性的边际界定了行为体取态与活动的范围,它们共同体现了行为体最为根本的生存特征,代表着深及于系统幽深内殿的整体"德能"。85)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妙"为"玄","徼"也为"玄",即上文"同谓之玄"。"玄之又玄"即在"妙"、"徼"两极之间的往返周行,也就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动态循环,以及这一循环的深化提高。无欲时观"妙"有助于行为体获得广泛的行进能动性,有欲时观"徼"有助于行为体知道某一行动展开是否已足以够取目标或是否已走到极限,这使他懂得知止而返。"玄之又玄"是两者的完满统一,它既有助于行为体在从

6、容犹豫中因"观妙"而寻路出击,又有助于行为体在出击的行动展开中"观徼"知返,或另辟蹊径。所以,"玄之又玄"不愧是一切行为动作的微妙法门,是行为与决策的基本程式,事件丛林之旅的在途规范。老子道论所确立的理想范式就是这"玄之又玄"的推衍展开,所希求的进道历程就是这"玄之又玄"的深化提高。【评析】  本章指出了行为方式(道)、生存状况(名)、行为动机(欲)之间的关联,提出了作为事物丛林之旅的基本在途规范的"玄之又玄"之道,并把它推为"众妙之门"而作为道论的总纲、总道。不难理解,道论的基本问题就是要考察道、名、欲的关联,就是要解答道何道、名何名、欲何欲的问题。我们常常是为了要致所欲之"

7、徼"而契道、名之"妙"。有关如何转换行为方式,以及转换成怎样的行为方式的问题就构成了道论的"取道"问题。有关如何调整自身的"名状",以及如何对待所取的名的问题就构成了道论的"取名"问题。有关如何确定行动目标的问题则构成了道论的"取欲"问题。老子道论就是对那些希望在取道、取名、取欲问题上获得能动自如的调协能力的行为者而说的,他要向这些潜在的听者显示不同的取道、取名、取欲对应于不同的生存结果而劝导他们应该怎样取道、取名、取欲。这些问题就构成了道论的基本内容。作为道论的首章,本章基本上奠定了那种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