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联“三仄尾”探析

诗联“三仄尾”探析

ID:15266744

大小:51.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8-02

诗联“三仄尾”探析_第1页
诗联“三仄尾”探析_第2页
诗联“三仄尾”探析_第3页
诗联“三仄尾”探析_第4页
诗联“三仄尾”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联“三仄尾”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全国第二十五届(黑龙江·肇源)中华诗词研讨会论文诗联“三仄尾”探析王振权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古今学者关于三仄尾论述的解读,《唐诗三百首》近体诗中三仄尾的统计与分析,以及近体诗句平仄不宜单调的理论探析与实践检验,提出“近体诗句中相连两个节奏四字者后三字和三字者均应该避免平仄三连同,以体现平仄递换,保持律句的定式,否则应视作违律”的新观点。据此,认为三仄尾应该是近体诗和楹联之弊病,其中平头者尽量避免或补救,仄头者绝对避免。关键词诗联三仄尾弊病避救“三仄尾”,也称尾三仄或三仄脚,它是近体诗及楹联中的一种平仄形式,系指五言平起仄收句和七言仄起仄收句倒数第三字之平声改成仄声者,亦即“仄仄(平平仄仄仄

2、)”句。三仄尾是否属于弊病,古今学者观点不一,有的肯定,有的否定,还有的半肯定半否定。对此,学界如不达成共识,就会在理论上混淆不清,实际中不知所措,这不利于诗联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为了对“三仄尾”13有个明确的认识,本人通过对古说与今说的考辨及理论与实践的究验,从较深层次对三仄尾作了客观的探析,下面分几点来谈。一○◎●○○●●●○●●○○●⊙○○○●⊙○○○●●●◎○○○●●○○○○●●三仄尾是否属于弊病,先看古代诗论家是怎样说的。近体诗初成于初唐,定型于盛唐至中唐,但清代以前,未见有平仄谱之类的书籍流传,清初王渔洋的《律诗定体》②,是目前能见到的古人讲解近体诗平仄格式较早的文章。该文把近

3、体诗按五言、七言之平起、仄起,首句不入韵、入韵分为八种定体,各选一首规范例诗,旁边用平、仄、可平可仄、必不可易等符号标明,且略有文字解说,具体介绍了近体诗的格律。八首例诗的十四个五言平起仄收和七言仄起仄收类的句子共有三种:一、“○仄(平平平仄仄)”句五个,如“芸香能护字”,“三楚风涛杯底合”等。二、“○仄(仄平平仄仄)”句八个,如“好风天上至”,“不见闭门陈正字”等。三、“○仄(平平仄平仄)”句一个,如“我醉吟诗最高顶”。“最高”下夹注云:“二字本宜平仄,而‘最高’二字系仄平,所谓单句第六字拗用平,则第五字必用仄以救之,与五言三四一例。”诗末指出:“平作○,仄作●,必不可易者作○○●●,

4、平可换仄者作◎,仄可换平者作⊙。”根据其定体,五言平起仄收和七言仄起仄收类的句子仅以上三种,而三仄尾句被排除在外,并且在第一、第二种句的倒数第三字旁用“必不可易”符号○○标明,否则就可能成为三仄尾句。第三种句的倒数第三字旁用“必不可易”符号●●13标明,否则就可能成为拗句;倒数第五字旁则用“必不可易”符号○○标明,强调此字以避免仄声为原则,否则,也可能成为拗句。由此可见,王渔洋认为三仄尾是近体诗的弊病。当然,古人亦有不同说法。小于王渔洋近三十岁的赵执信在《声调谱》中说:“‘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盖下有三仄,上必有二平也。”显然,赵氏认为

5、三仄尾之“常用”者不算弊病;而“落调”者才是弊病。为了陈述方便,笔者且称前者为“平头三仄尾”,后者为“仄头三仄尾”。二“三仄尾”是否属于弊病,再看现代学者是怎么说的。在现代学者中,王力先生对诗律研究的成就极高,其观点最具权威性。王力《汉语诗律学》说:“(近体中)五言诗句第三字和七言诗句第五字[腹节上字]的平仄,以依照平仄格式为正例,不依照平仄格式为变例”。“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叫做‘拗’”。“五言第三字及七言第五字[腹节上字]的拗,可称为乙种拗。诗人对此,尽可能避免,否则尽可能补救。”王力把近体诗中的五言句分为三个节奏,七言句分为四个节奏,即:○○‖(○○‖○○‖○)。其中最后一个节奏为

6、“脚节”,脚节之上为“腹节”,腹节之上为“头节”,头节之上为“顶节”。每节的下字为节奏点。又把近体诗句的四个类型分别称为:a式,即“平平(仄仄平平仄)”;A式,即“平平(仄仄仄平平)”;b式,即“13仄仄(平平平仄仄)”;B式,即“仄仄(平平仄仄平)”。王力指出,b式腹节上字正例为平声,如果改成仄声,即“仄仄(平平仄仄仄)”,则是变例中的“乙种拗”。他虽未拈出“三仄尾”其名,但所指b式中的“乙种拗”就是三仄尾。对此,他主张“避免”或“补救”。所谓避免,当然是b式腹节上字不要用仄声字。所谓补救,“大约可分为两类”:一是本句自救。王力说,“(b式)腹节上字该平而仄,是拗;腹节下字该仄而平,是

7、救。”腹节“本是‘平仄’,现在改为‘仄平’。”这种“本句拗救”句即“仄仄(平平仄平仄)”,王力称它为“子类特殊形式”。“在这种情形下,头节上字以避免仄声为原则”,即b式中本来可平可仄的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在补救句中必须用平声。二是对句相救。王力说,“(对句相救)就是在五言的第三字或七言的第五字上,出句该平而用仄,对句该仄而用平”,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乙种拗救的bA式特少,因为在A式里用救即成三平调,与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