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6周邦彦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6周邦彦

ID:15292351

大小:4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8-02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6周邦彦_第1页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6周邦彦_第2页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6周邦彦_第3页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6周邦彦_第4页
资源描述: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6周邦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叶嘉莹先生《唐宋词十七讲》36周邦彦(三)我们现在再看他一首比较有政治上悲慨的另一类词: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堪嗟,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渡江云)小石这首词过去的读者没有看到他有什么深意,评论这首词的人,以为他就是写春天,写在船上的一个宴会。但是,不是的。这个宴会是假的。“愁宴阑、风翻旗尾”,那是假的,没有一个宴会。这首词是什么时候写的呢?他说“晴岚低楚甸”。岚,是山上的烟霭。天气晴

2、朗的时候,远山有时好像是有一层淡黄色的烟霭迷濛的样子。他说在晴天之下远山的烟岚低低地笼罩在楚地的一片原野之上。楚甸说的是哪里呢?原来旧党用事之时,他曾被贬到庐州,后到过荆州、溧水。可是,等到哲宗执政了,把当时赞美新政的人召回来,他也被召回汴京了。当他要回到汴京去的时候,罗忼烈先生以为他曾经一度从溧水又重游了旧地-荆州。可能就是这次行程,他本来是被召、应该要回京了,而在重游荆州时写的这首词。“晴岚低楚甸,暖河雁翼,阵势起平沙。”温暖的季候又回来了,从哪里看到了呢?大雁都张开翅膀,排列成一字或人字的阵势,从一片平沙上飞起了。从大雁起平沙,看到这个季节的转变,“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就

3、“骤惊春在眼”,蓦然之间,惊喜地看到春天在眼中,春天就到了。柳树,慢慢转绿了;桃花,慢慢含苞了。“骤惊春在眼”,是外边的春色。“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他说我请问,春天来了,不只是染绿了柳条,染红了桃花,不只是雁翼的阵势起平沙。他说,春光是什么时候也委曲婉转地来到山中的人家,使山中人家也沾染了春色。这个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写的春光。可是看到后半首,看到“愁宴阑”那个饮宴的比喻你才知道,这里所写的春天的回来,正是代表政局的转变,是新党的重新得势。这样说,大家可能不相信,就是罗忼烈先生也没有把这首词讲成有政治的托喻。但是这首词其实才是最能证明他有政治托喻的一首词。他所说的雁的飞起,春光的

4、在眼,都是写新党的人慢慢地又起来了。“借问何时,委曲到山家?”这个山家不是泛指,而是暗喻他自己,说我一个不被注意的人居然也蒙召要回汴京去了。  所以,所有对于春天到来而欣喜的这些万物,“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那花就涂上了香气,染上了颜色,就装点了万紫千红,打扮起来,争着要开出美丽的花朵。“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当花开的时候,杨柳的枝条也绿了,那千万丝的陌头杨柳,已经有乌鸦可以藏身了。乌鸦一般认为是不祥的,因为中国的风俗习惯,认为乌鸦的叫声不好听,把乌鸦当成不祥的鸟。陌头杨柳,就在这美好的事物中间,隐藏着一个危险的信号。  “堪磋。”真是值得慨叹。“清江东注,画舸西

5、流,指长安日下。”我为什么说这首词有政治上的悲慨呢?他所用的字句,分明提出来的是长安,可是宋朝的首都是汴京。中国古代因为长安是历代的古都,常常说到首都都用长安来作替代。他说这么美丽的春天,我要叹息。为什么呢?他说江水是向东流的,“清江东注”,那是我回到故乡钱塘的一条路。可是,“画舸西流”,指的是“长安日下”,我的船不是载我回到故乡,是指向了首都。日下正指首都。4而我还没到首都,我已经预先烦恼了,“愁宴阑、风翻旗尾,潮溅乌纱”。所以,这首词我说它有多义:“指长安日下”,这是指首都,是明显的。乌纱,是乌纱帽,托喻也是很明显的;这是一个语码,是一个暗示的语码。而且他说“风翻旗尾”、什么是

6、旗?旗,一个党派的、一个军队的、一个标举的旗号,一个标志。他说我所忧愁的,现在好像是开一个很好的宴会,大家都是“阵势起平沙”,都觉得是好了,都升上来了,回到首都,都去做官了。有一日安知这一个党派不再倒下去吗?我就预先忧愁有一天宴阑、风翻旗尾,把作为标志的旗吹翻了。“潮溅乌纱”,政海波澜的潮水就打湿了你的乌纱帽。你安知不再有一次政海波澜?“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今天晚上我正对着初弦月,在水边一个驿站的旁边,般船靠岸,我的小船晚上停泊在蒹葭的芦苇深处。所以,这里没有宴会,没有乌纱,是在被召回京的路上。“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我内心怀着这么多仕宦不得意的悲慨,新旧党争,不

7、用说我自己,我看了多少政海波澜了。所以,就“时时自剔灯花”,在沉思寂寞中有无穷内心幽微深隐的这种悲慨。这首词是他有寄托的比较明显的一首词。但是他也有真正好的,把寄托蕴含在中间的,没有这么明白写出来的。正如我们讲苏东坡的词,我们说他那一首《满庭芳》:“归去来兮、吾归何处?”这个转折很清楚,我们看到他的转折,踪迹很明显,但那不见得是苏东坡最好的词。周邦彦这一首词用来证明他有寄托,是最好的例证,因为他有很多语码。什么“长安日下”了,什么“旗尾”、“乌纱”了,可以证明他有寄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