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在中国,也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弘一大师,不是每个人

即使是在中国,也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弘一大师,不是每个人

ID:1529971

大小:2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11-12

即使是在中国,也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弘一大师,不是每个人_第1页
即使是在中国,也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弘一大师,不是每个人_第2页
即使是在中国,也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弘一大师,不是每个人_第3页
资源描述:

《即使是在中国,也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弘一大师,不是每个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即使是在中国,也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弘一大师,不是每个人都听过李叔同,不是每个人都记得李息霜,但是几乎每个人都会唱那首由他词曲的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位让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称呼的才子和高僧,这位有着传奇色彩的一生的弘一大师——李叔同。李文涛的童年几乎无可书之处——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官商家庭,庶出。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长他近12岁的嫡子当起了这个家。大宅院,勾心斗角,琐事重重。读书呢,则日日子曰诗云。然而,要说李文涛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的话,便是他的思维,他活跃的无可束缚的思维。他是一边思考一边活下去的,他读的书

2、,有瑰丽的千年精粹,也有被人们固执地保留了百世的糟粕,一切都在他的脑子里,一切又都不在,他的大脑似乎比常人多了一个“分拣”装置,诗词,书画,金石,只要过了他的脑,便取精去杂,自成他的一番风格。而此时,他不过十八。天津的大宅院,站在灰色的院子里,周围是灰色的墙,在这灰色的牢里抬头望,是灰色的天。一位年轻的艺术家,在这样的一个深宅中,他的灵魂是寂寞的。唯有在群书中与古人对话,才稍可抚慰一颗空空的寂寥之心,然而,猛然抬起深深扎在书中的头的一刹那生出的寂寞是无可医治的。十九岁那年,他携母亲妻子南下,李文涛,自取别号瘦桐,在上海开始了另一段生命。上海,法租界是不会冷落

3、这样一位卓绝的才子的。于是冷雨丝竹,红袖添香,春恨秋愁,词瘦诗清,多少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境界。然而,瘦桐的心,依旧是空空荡荡。报国无路,戊戌变法的惨败击碎了一批年轻人的信心,他只能在自己的诗中长叹“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哪惜心肝剖?”夜色初上,当他从李苹香的闺房中走出来时,他想,我这算什么?他依然是寂寞的,也许他不知道,他这一生,就注定是寂寞的,偏他又是个不甘寂寞的人!在母亲去世后,这种寂寞更加难忍,于是他决定让瘦桐的风流才子的生命就此结束。,他远渡日本留学,更名李叔同,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在上野,李叔同过着清修般的生活,单调而严肃:他的朋友很

4、少,没有应酬,又不必为生计奔波。但另一方面,在艺术的海洋里,他的生活是无与伦比的缤纷多彩。书法,绘画,音乐,金石,戏剧……就像一块海绵一样把所有的东西统统吸收进来。在日本留学的这五年中,除了使他的艺术造诣达到了巅峰,他还碰到了他今生的真正爱人,诚子,曾经是他的模特的女孩。叔同终于同诚子回国了。他再也不属于上海的名利场了,他隐居般地在杭州的一所中学教音乐。生活很平静。他在这里结识了挚友夏沔尊,还有他的得意门生丰子恺。生活很平静。但诚子却从这平静的生活里面嗅出了点什么。是的,这位李叔同的前半生要结束了,最为辉煌的篇章的序曲已经悄然奏响,他断了荤,成了一名佛门居士

5、。最终,诚子一直担心的事情终于出现了。李叔同决定将在家修行,改为出家修行。这便是一代佛学泰斗弘一大师的前半生。至于他的后半生,我只能书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十六字。才疏学浅,无以成文。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才子和高僧,秦淮脂粉和青灯古佛是如何行云流水,不着痕迹的变换的?他的出家,初读时甚觉突兀,细细想来是一种注定,一种宿命。我并不甚相信佛家的因缘之说,但是我相信人在冥冥之中的确是有命运的。这命运,并不是由谁任意摆布,而是由自己的一举一动,哪怕一颦一笑中无意的写成的。我们的命运由自己决定,却又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往往,我们眼睁睁的看着自己写成的悲

6、剧慢慢成真,却无力更改。他写成的,是寂寞啊!寂寞,这个词贯穿他的一生。天津的大宅院是寂寞的,热闹的上海滩是寂寞的,诚子的故乡上野也是寂寞的。他有足够的意志打败懒惰和俗世诱惑,却没有意志打败寂寞,不,他甚至没有勇气直面自己的寂寞。因为他是个天才,因为他把世事看得太透彻了。因为太透彻了,所以没有了行动。是啊,在他看来,世界不过就是在往返重复中一次次出生,发展,毁灭,所有的劳动都会在某时灰飞烟灭。一切都变成了徒劳。我们的世界确实如此,但是和他想得不一样的一点,便是虽然灰飞烟灭,但废墟毕竟比一片空白要进步了一点,我们就是在这种挣扎中前进,虽然艰难,但并不完全绝望。我

7、相信他曾经怀抱着救国大志,我相信他想救人民于水火之中,那颗平静如水的心中一定还能找得到曾经梦想熊熊燃烧过的痕迹。但是,上海纸醉金迷十年,母亲故去,使他顿生人生无常之感。浮华不过眼前烟云,说散就散,毫无痕迹。聚散离合,无力抗争。此时,佛度了他。昔日有人问佛:世尊,你是如何渡过暴流的呢?佛答:不滞留也不挣扎,我便渡过暴流。于是他选择了用他理想的方式普度众生,虽然有一点逃避,但至少,他帮人们找回了信仰。这就涉及到信仰和吃饱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没有信仰,我们依然会四体健全地活下去,却流失了大半精神力量。但更严峻的问题是,没有粮食,我们连一个月都活不了。我们把太多的注意

8、力集中在物质的食粮上,却往往忽略了精神没有食粮也会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