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唐代宦官监军问题

浅议唐代宦官监军问题

ID:15312814

大小:6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2

浅议唐代宦官监军问题_第1页
浅议唐代宦官监军问题_第2页
浅议唐代宦官监军问题_第3页
浅议唐代宦官监军问题_第4页
浅议唐代宦官监军问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唐代宦官监军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唐代宦官监军问题宦官专权是唐代中后期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相比于东汉和明代的宦官之祸,唐代宦官又以掌控兵权为标志。宦官对内掌握禁军,对外出任各藩镇的监军。自李辅国起,每一朝权势最强的宦官必然掌握禁军,发展到后来成为“权阉四贵”,就是两神策军中尉和两枢密使。史学界一向重视唐代中后期宦官在中央政局改变中所起到的作用,而比较少地关注到宦官在各个藩镇的监军情况,往往很多的“权阉四贵”成员具有在外出任监军使的经历,监军使在唐代中后期也有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一.监军制度的形成:宦官监军早在东汉时已有先例,延喜五年,由车骑将军冯绲上书请设监军。“时天下饥馑,弩藏虚尽。每出征伐,常减公卿傣禄,假王侯租赋

2、。前后所遣将帅,宦官辄陷以折耗军资,往往抵罪。绲性烈直,不行贿赂,惧为所中,乃上疏曰:执得容奸,伯夷可疑;苟日无猜,盗距可信。故乐羊陈功,文侯亦以谤书。愿请中常侍一人监军财费!。”《冯绲传》当时主要是为防止猜忌陷害的权宜之计,与军权无关。唐代起初袭隋制,以御史监军。《通典》载:“至隋末,或以御史监军事。大唐亦然。时有其职,非常官也。开元二十年后,并以中官为之,谓之监军使。”《通典.职官》。初期的监军,也仅是以皇帝特派员的身份常驻方镇“监视刑赏,奏察违谬”《唐会要》卷七二《京诚诸军》而已,既不是常设机构,也没有参与指挥军队。玄宗开元二十年后,才开始出现以宦官监军。天宝六年,高仙芝军出讨小勃律,

3、由宦官边令城监军。“监军则权过节度,出使则列郡辟易。其郡县丰赡,中官一至军,则所冀千万计。”《资治通鉴》卷235德宗贞元十一年五月条虽然当时宦官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是还属于一种临时制度。天宝十一年,玄宗曾下诏曰:“诸军节度使等委任尤重,虽奉谋受律,去侧捷归,而甄赏叙勋,率多非实。……自今已后,朝要并监军中使子弟,一切不得将行。先在军者,亦即勒还”。《册府元龟》卷63《帝王部·发号令二》从这道诏令中可以发现,由宦官出任监军在玄宗末期已渐渐普及,并且初具规模。德宗贞元十一年,“甲申,河东节度使李自良薨。戊子,监军王定远奏请以行军司马李说为留后。……癸巳,以李说为河东留后,知府事,李说深德

4、王定远,请铸监军印。监军有印自王定远始”。《旧唐书.德宗本纪》监军置印代表着宦官监军有了法律保障,宦官监军也由此制度化。宦官监军由临时任命改为常设机构,在朝称之为监军院或监军使院,设有监军使和副使。监军使直接听命于皇帝,与地方藩帅互为统属,互相制约,部下有副使、小使、判官若干人,同时还拥有自己的亲卫兵。义成军节度使“李复病笃,监军使薛盈珍虑变,遽封府库,入其麾下五百人于使牙。”《旧唐书.卢坦传》宦官朱敬玫监军荆南,与节度使段彦谟不合,于是朱敬玫“别选壮士三千人,号忠勇军,自将之”。《新唐书》卷207《刘贞亮传》段彦谟欲杀朱敬玫,朱闻讯率忠勇军杀段。由于监军代表中央利益,因此经常会与节度使发生

5、冲突,所以他们组建自己的亲卫兵也带有一定的自卫性质。二.选择由宦官出任监军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宦官从性质上来说是皇帝家奴,容易得到帝王的信任。宦官是宫廷中料理皇帝起居饮食、洒扫传达的侍应,他们“日夕侍天子,押则无威”《新唐书》卷207《宦官传序》,久而久之,容易与皇帝形成亲近关系,相比较与外朝的官员来说,皇帝从心理上倾向于信任宦官,认为他们更容易服从,听命于自己。宪宗曾贬吐突承璀为淮南监军,宪宗问李绛:“联出承璀何如?”李绛说:“外人不意陛下邃能如是。”宪宗说:“此家奴耳,向以其驱使之久,故假以恩私;若有违犯,联去之轻如一毛耳!”《资治通鉴》卷237,宪宗元和六年十一月可见,在皇帝眼中,宦官是

6、家奴,相对于那些勋臣宿将来说易于操控,而且可以任意贬黜。而且宦官作为皇帝亲近之人,有时也的确为维护皇权出力,上元元年(760年),已经是太上皇的李隆基被逼“迁居”。李辅国戎服领兵而来,被高力士喝止,李辅国上前斩杀了高力士的一个侍从。李隆基和一干随从都十分惊吓,只有高力士毫不畏惧,对挡道的士兵大声喊道:“太上皇问将士们好,还不赶快放下兵器,高呼万岁!”兵士们被高力士的凛然正气所震慑,纷纷刀剑入鞘,跳下马来,向玄宗高呼万岁。高力士又喝令李辅国:“还不赶快给太上皇牵马护驾!”李辅国的嚣张气焰被打下去了,只好乖乖地把玄宗护送到西内太极宫。其次,宦官作为刑余之人,在生理上的缺陷使得他们对皇权的渴望和威

7、胁远不及外朝的官员们来的小,在皇帝与藩镇节度使的权衡中更倾向于维护皇权,而不像一般朝臣比较容易被地方藩镇势力所吸纳。虽然自元和之末,宦官威势日盛,“建置天子在其掌握,威权出人主之右”《唐鉴》卷10《文宗》。但他们并没有却而代之,所立的始终是李氏子孙。夏侯孜在《唐语林·补遗》中说:“三十年前,外大臣得与禁中事。三十年以来,外大臣固不得知。但是李氏子孙,内大臣立定,外大臣即北面事之”。《唐语林》卷7《补遗》宦官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