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常见的地图

第二讲常见的地图

ID:15314436

大小:1.45 M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2

第二讲常见的地图_第1页
第二讲常见的地图_第2页
第二讲常见的地图_第3页
第二讲常见的地图_第4页
第二讲常见的地图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二讲常见的地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高二下专题复习学案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制作人:崔康审核人:张连芳专题一地图第2讲常见的地图【学习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地理图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引导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良好习惯【学习重、难点】:地理分布图、地理统计图、地理示意图、等值线图、地理图像的判读与应用【自主学习】地理分布图主要有自然要素分布图、人文要素分布图、区域综合分布图等。地理分布图的判读程序:(1)读图名:看范围、内容。(2)读图例:注意有些图例可能与常规图例不符。(3)确定位置:地理分布图常与特定区域联系,区域定位是关键。(4)提取信息,分析答题。(前

2、提:熟练掌握地图基础知识和经纬网知识)读我国某种水果优势产区分布图,回答5~6题。5.该种水果可能是(  )A.柑橘B.香蕉C.苹果 D.葡萄6.该水果优势产区共同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B.地处暖温带,光热条件好C.气候湿润,灌溉水源充足D.地形起伏大,春旱严重等值线图等值线图包括: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深线、等降雨量线、等太阳辐射线、等盐度线、等震线、等pH值线、等地租线等多种等值线图,是目前高考中最主要的考试图形之一。根据等高线知识可归纳等值线的共同特征,从而掌握等值线判读的共同要领,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7高二下专题复习学案班级________

3、___姓名____________制作人:崔康审核人:张连芳一、等值线的共同特征(1)同线等值。(2)等差距全图一致。(相邻两条等值线的数值:相差一个等差距或相等)(3)同一幅图中两条等值线一般不会相交(等高线图中的陡崖除外)。(4)等值线都是闭合曲线,但受图幅限制,有些等值线不能在图中显示其闭合状态。(5)同一幅图中,等值线越密的地方,说明该事物的变化越快,反之,则相反。(6)介于两等值线间的异常区域的数值特征:大于大值,小于小值。等值线判读的共同要领有:读数值、读延伸方向、读弯曲状况、读疏密程度、读局部异常区域、分析成因。二、常见等值线图的综合应用1、等高线图的综合应用(

4、1)分析地形:(地势特点、地形类型、地形分布)①大范围的地形: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及盆地。根据海拔高度和等高线特征确定。②局部地形: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洼地(或盆地)。(2)等高线与气候:(3)等高线与河流:(4)等高线与区位选择:点:水库坝址:上游集水区域大,出口窄的位置、港口:深水海湾、陆地平坦开阔地;火情观测站:视野覆盖面最广;野外露营地:平坦开阔、远离陡崖、远离山谷口、距水源适中;线:引水线:水能由高处向低处自流、交通线:线路短、坡度缓、避开地质复杂地带;面:农业区位:平原发展种植业;缓坡宜筑梯田或发展果林、陡坡发展水土保持林(还应结合气候、水源因地制宜综

5、合考虑)。下图是“某地地形简图”,M点位于36.5°N。两中学生分别到达P、M点,测量并计算出两点相对高度是288米。回答下列问题1、两学生测量当地海拔高度,所用最便捷的技术是(  )A.遥感B.全球定位系统C.地理信息系统D.数字地球2、图中P、Q两点之间的四条小路中起伏最小的是A、①B、② C、③ D、④3、冬至日正午,M峰顶的影子正好移至P点,则P、M之间的水平距离大约是A、300米B、400米C、500米D、600米2、等压线图的综合应用(1)等压线与风:判断风向三步:画水平气压梯度力、判断偏向、确定实际风向(高空或近地面)。判断风力:看等压线疏密状况,同一幅图上,等

6、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2)海陆气压中心与季节:夏季:大陆上为热低压海洋上为高压;冬季:大陆上为冷高压海洋上为低压。(3)判断天气系统及天气:低压和低压槽:气流上升,为阴雨天气;高压和高压脊:气流下沉,天气晴朗。锋线位置:对应低压槽线;冷、暖锋的判断:画风向或借助手势判断;雨区位置:冷锋的锋后、暖锋的锋前。右图表示某地近地面气压状况,n表示风向,读图回答:1、判断此图位于_半球(南或北)2、L1、L2的锋面类型:L1:L2:3、如果锋面系统都能引起降水,那么图中A、B、C、D出现降水区域的是:7高二下专题复习学案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制作人:崔康

7、审核人:张连芳3、等温线图的综合应用(1)读数值变化规律,判断南北半球:(2)读等温线延伸方向,判断主要影响因素与纬线相一致:与海岸线基本平行: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一致: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与地势因素(3)读等温线弯曲状况,分析温度变化及形成的主要因素(季节、海陆、洋流、地势等)等温线向高纬凸:温度比同纬度偏高,形成原因有:夏季大陆、冬季海洋、暖流、地势低;等温线向低纬凸:温度比同纬度偏低,形成原因有:冬季大陆、夏季海洋、寒流、地势高;(4)读等温线疏密状况,判断温差大小:等温线密集,则温差越大。下图为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