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药性理论的来源看现代药理研究

从药性理论的来源看现代药理研究

ID:15321742

大小:2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8-02

从药性理论的来源看现代药理研究_第1页
从药性理论的来源看现代药理研究_第2页
从药性理论的来源看现代药理研究_第3页
从药性理论的来源看现代药理研究_第4页
从药性理论的来源看现代药理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药性理论的来源看现代药理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药性理论的来源看现代药理研究2007年6月第27卷第6期河南中医HENANTRADIT10NALCHINESEⅣ匮DICINEJune2007Vo1.27No.6从药性理论的来王晓红.苗明三技大学2004级硕士研究生,湖北武关键词:药性理论;中药药理学;中药药性学中图分类号:R28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028(2007)06—0006—03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功能,有毒无毒等,其并非是孤立的理论学说,而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

2、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是对来源于中药临床实践的高度概括,并反过来指导中药的临床应用.1药性理论的来源中药的药性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是对中药应用于机体后作用结果的高度概括和升华,是与临床应用密切结合的实用性理论.在远古时期,人们在采集植物和渔猎动物充饥时,由于缺乏对其性能的识别经验,不可能避免出现对机体收稿日期:2007—01—24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攻关项目(编号:04—05ZP42);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编号:205096)作者简介:王晓红(1967一),女,河南郑州人,讲师.*通讯作者:

3、苗明三,男,博士学位,教授,从事中药药理教学与研究.E—mail:miaomingsan~163.com的药效反应,甚至发生毒性反应,因此逐步积累了一些动植物和矿物性能的知识.而当发生疾病时,人们有意识地将这些药效反应加以利用,并通过多次试用和观察,逐步形成了早期的基础药物学常识,但这远远没有形成药性理论.应该说,药性理论的形成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是分不开的.《黄帝内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并对中药理论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完善,临床实践经验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在临床实践中逐步摸

4、索并形成了中药的药性理论,即四气,五味,归经,有毒无毒,七情,配伍,禁忌,药对,药队,反畏,功能,药物的药性专长,药性的负效应等.这些药性理论是对中药临床效应的高度概括,并与中医基础理论融合在一起,共同指导着中药的临床实践,使中药的疗效得到了提高,使医生可通过机体的症状有意识地根据药性特点遣方用药,促进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完善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药性理论的发展,也是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专书,总结了汉代以前的本草学成就,其内容包括三品分类原则,君臣佐使配合,七?6?第27

5、卷第6期王晓红等:从药性理论的来源看现代药理研究V01.27No.6情,四气,五味,采造时月,真伪陈新,药性调剂宜忌,用药查源,毒药用法,用药大法,服药时间,大病之主等十三条,这些原则奠定了中药药性理论的基础,对后世本草学理论发展影响很大f.自六朝经隋唐至宋时期,本草学的发展,主要是药物品种的增多和治疗范围的扩大;而宋,辽,夏,金,元时期本草学的发展,则主要是精炼药效,探讨药性理论.药物的气化学说,归经学说,升降浮沉学说等等,都是在这段时间得到具体化,体系化的.受宋代理学格物穷理的影响,宋,金,元时期,医

6、家多以药材性状的形,色,气,味,体质为核心,结合阴阳五行,五运六气,气味升降之理,建立"法象药理"的理论模式.药性理论发展和中医理论的关系可以金元四大家为例,没有河间学派的"火热"立论,就没有寒凉清热解毒泻火;没有李杲对"少火生气"的新认识,就没有参芪药甘温益气;没有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就没有玄参的"滋阴降火".到明清时期兴起的温病学说,没有温热病之伤津及耗气,也就没有西洋参的清热益气之功用等….因此,药性理论的发展与中医理论和学说的发展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乃至逐步完善

7、,是与中药的临床应用密不可分的.它来源于临床,一经形成,又反过来指导着临床具体的遣方用药,即遵循了以下模式:药物旦机体反应皇苎药性理论L指导这是中药药性理论独特的产生和作用特点,它充分体现了中医的理论产生和应用的特点.2药性理论是发展的理论,是随着中药临床应用的发展而发展的中药经口服用后,除其成分直接吸收入血产生作用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如肠道菌群对中药成分的影响,成分之间的相互影响,中药对肠道菌群产生的间接作用,吸收入血成分经肝脏转化后产生的作用等.正是内服药经过如此多的间接作用而导致了中药的药理作用,

8、内服中药的药理作用是上述环节,途径的表现.中药的功能主体是以口服为基础产生的.内服药物多经消化道处理后吸收入血,而外用中药不论外用在何处,能有多少药物被吸收?更不要说有多少活性成分被吸收了.中药的功能在中药外用还不太多的唐代以前就已经形成,后世随着中药外用的增加,中药外用功能多是将内服的功能引用.建国以来,人们在继承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手段进行研究,中药外治新方法,新器具,新剂型不断出现,但中药外用的功效多沿用内服的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