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液代谢失常(伤寒论文)

水液代谢失常(伤寒论文)

ID:15375206

大小:5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3

水液代谢失常(伤寒论文)_第1页
水液代谢失常(伤寒论文)_第2页
水液代谢失常(伤寒论文)_第3页
水液代谢失常(伤寒论文)_第4页
水液代谢失常(伤寒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液代谢失常(伤寒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水液代谢失常津液代谢,包括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三个方面,它是由多个脏腑共同完成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对津液代谢过程的简要概括。津液代谢过程中,其生成、输布、排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病变,都会影响津液代谢的全过程,导致津液代谢失常。在临床实践中,常将津液代谢失常分为津液不足和津液停聚、代谢紊乱二部分。津液不足,又称津液亏损,通常所说的津液代谢失常,主要是指津液的输布、排泄异常。津液不足概念:指机体津液亏少,致使脏腑、形体、官窍、皮毛失其滋养、濡润和充

2、盈,从而产生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形成:多因外感温热或燥热之邪煎灼津液,或邪热内生,如阳亢生热,或五志化火耗伤津液;或大热、多汗、吐泻、多尿、失血及大面积烧伤等耗伤津液;或过用、误用辛燥之剂而伤津;或体虚津液生成不足,或久病耗伤等,致使津液亏耗而发病。表现:伤津为主,可见口渴引饮,口、鼻、皮肤干燥,目陷螺瘪,大便干燥秘结,小便短少,甚则转筋等症。伤液为主,则可见舌光红无苔或少苔,唇舌干燥而不欲饮,形瘦肉脱,肌肤毛发枯槁,其则动风而见肉陶,手足震颤、蠕动等症。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概念:津液的输布障碍,指津液不能正常转输和布散,升降环流迟缓,因而湿浊内生,或滞留于某

3、一局部,导致津液不化,水湿困阻,或酿痰成饮的病理状态。津液的排泄障碍,指津液气化不利,转化为汗、尿的功能减退,从而导致水液贮留于体内,或外溢于肌肤,发为水肿的病理状态。形成:津液的输泄障碍,主要与脾、肺、肾、三焦的功能失常有关,并受到肝失疏泄病变的影响。多由脾运化水液功能减退;或肺失宣降;或肝失疏泄,气滞而水停;或肾的蒸化功能减退;或三焦水道不利,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之气化障碍,水液贮留于体内所致。表现: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其病理表现有三:一是湿浊困阻,可见胸闷呕恶,脘腹痞满,头身困重,口腻不渴,腹胀便溏,苔腻等症。二是痰饮凝聚,滞留于机体不同部位而有多种病机变化

4、和临床表现。如痰阻于肺,可见咳喘咯痰;痰迷心窍,可见胸闷心悸,神昏癫狂;痰停于胃,可发作恶心呕吐;痰浊上犯,清窍不利,则眩晕昏冒;痰气凝结于咽喉,则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称为“梅核气”。若饮邪为病,则可见饮停胸胁,发为“悬饮”;饮留于肺,发为“支饮”等病证。三是水液贮留,多由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因而水液贮留于肌肤或体内,则发为水肿或腹水等病证。津液与气血的关系失调1.水停内阻概念: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贮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状态。形成:多由痰饮水湿病变发展,影响气机通利所致。2.气随津脱概念:指津液大量丢失,气失其依附而随津液外泄,以致

5、暴脱亡失的病理状态。形成:多由高热伤津,或大汗伤津脱液,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所致。故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3.津枯血燥概念:指津液亏乏枯竭,导致血燥而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态。形成:多因高热伤津,或烧伤而致津液损耗,或阴虚痨热,津液暗耗等所致。4.津亏血瘀概念: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滞涩不畅的病理状态。形成:多由高热、烧伤,或大汗出,或吐泻等因素,致使血容量减少,血行不畅,从而导致血瘀。5.血瘀水停概念:指因血脉瘀滞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致水液停聚的病理状态。形成:多因血瘀而津液环流不利,或血瘀而致气滞,气滞则津停为水等所致《伤寒论》中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

6、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此条中“心下有水气”是指水饮停蓄于心下胃脘部。此处内近肺胃,水饮扰胃,胃气上逆则呕;水寒射肺,肺气失宣则咳。水停为患,一般不渴,但饮停不化,津液不滋,也可口渴,但多渴喜热饮,或饮量不多;水走肠间,清浊不分则下利;水寒滞气,气机不利,故小便不利,甚则少腹胀满;水寒射肺,肺气上逆则喘。本证外有表寒,内有水饮,故以小青龙汤发汗蠲饮,表里同治。《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可。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条补述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及药后寒去欲解的

7、表现。“伤寒,心下有水气”说明外为表邪未解,内有水饮停留,与上条相同。表不解自有发热,水饮内停,多不见渴。服小青龙汤后,由“不渴”转为“渴”者,表明寒饮已消,是病欲解之佳兆。此因发热之后,温解之余,津液一时不足之故。此时虽渴而不甚,可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水津布则愈。《伤寒论》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1条“太阳病,发汗后

8、,大汗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