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见义勇为后续权利保障制度的探讨

完善见义勇为后续权利保障制度的探讨

ID:15401751

大小:83.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8-03

完善见义勇为后续权利保障制度的探讨_第1页
完善见义勇为后续权利保障制度的探讨_第2页
完善见义勇为后续权利保障制度的探讨_第3页
完善见义勇为后续权利保障制度的探讨_第4页
完善见义勇为后续权利保障制度的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完善见义勇为后续权利保障制度的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完善见义勇为后续权利保障制度的探讨  一、见义勇为的成本代价及立法评价  见义勇为是存在一定的风险的,在法律责任上,见义勇为者的私力救济行为往往在民法上构成侵权,在刑事上成为犯罪。在经济上,见义勇为者往往可能因其见义勇为而受到身体上或者心理上的伤害,以及由此产生的医药费等经济损失。  从刑法角度看,见义勇为并不是公民法律上的责任,准确的说应该是属于见义勇为者的私力救济行为对受害方产生了帮助,是一种有望可以发展成为未来互助合作关系的行为。“私力救济”主要限于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而社会对刑事犯罪更多的是采取“公力救济”,两者之间在现实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冲突

2、,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冲突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如果公民越线,不论行为的动机和出发点有多么高尚,都可能遭到法律的制裁,即使是见义勇为,也不能例外。当然,随着我国法制的健全和法律教育的普及,关于防卫正当等具体的法律范畴会教更多的人懂得如何在见义勇为过程中更好地保护自己,不仅保护自己不受不法分子的侵害,也是保护自己不受法律的制裁。10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公民都“见义勇为”来维护社会治安。要求公民超越自身的安全来作出超越自身条件的“见义勇为”,这完全是给公众提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过高要求,如果把它上升为一种“美德”,这一方面忽视了提供这个安全保障机制者的责任;另

3、一方面,这种“美德”,其实就成为了一种让社会认同的“道德观念”了。这是一种普通人无法企及的“道德高标”,完全是一种过分的要求。普通人由于不具备专业条件,在和有计划地犯罪做“斗争”中,往往处于劣势,这就会严重威胁到自身安全,在追捕抓获现行偷盗、抢劫、杀人等危险行动时,最好交由经过特殊训练的公安部门完成,公民可以通过报警等方式协助。“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行径”。相反还可能让犯罪的进一步升级。这更加无利于公民在遭受危险下的自保和对生命的珍惜。  从民法角度上进行分析,见义勇为指为了使国家的、集体的或者他人的利益避免或者减少损害而做出合乎正义的行为。见义勇为行为

4、引起的民事法律主体一般有三个,即见义勇为者、受益人和侵害人。  见义勇为者与受益人之间,根据《民法通则》第109条“因防止、制止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他人的财产、人身遭受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受益人也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偿。”见义勇为者与受益人之间主要存在的无因管理的关系。主体是不负有法定或约定义务的人,主观上管理人有管理意思即为他人谋利益的意思,客观上实施了处理他人事务的积极行为。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见义勇为者与受益人之间存在无因管理关系的主张是妥当的。这种无因管理关系产生了两方面的后果。受益人对见义勇为者存在一定的补偿义务。适

5、用无因管理处理更能体现立法的正义性。公平原则虽然也是对当事人均不存在过错造成的损害而适用的原则,但是该原则的立法意图及价值取向是从社会公平与团结的生活规则出发的,对造成的损失在当事人之间作出一种分担,强调的是当事人主观上无过错而对损失的衡平。而无因管理的适用虽也强调当事人无过错,但从该原则的立法意图及价值取向上分析,其侧重点则是对社会公共道德的倡导,及对维护公共道德所支付必要费用的保护上,其社会意义比公平原则更能体现社会正义性。10  在见义勇为者与侵害人之间,见义勇为者在实施见义勇为时自身很可能受到伤害,侵害人造成见义勇为者受到伤害承担了大部分的责任。只

6、有将侵害人缉拿归案才能要求赔偿。一旦侵害人不知去向时,见义勇为者的局面就有些尴尬了。我国目前的立法对见义勇为者的保护是明显缺乏规定的。  应该注意的是,在现实情况下,由于侵害人的法律规避或侵害人根本无力承担赔偿责任,而受益人也往往无力提供补偿时,见义勇为者的权利和利益需要一种后续保障机制来保障。  二、建立见义勇为后续权利保障机制的设想  民众一般都认为“见义勇为”是传统美德,这是一种误解。,把见义勇为当成传统美德,对我国见义勇为制度的立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作用。直接影响了立法对见义勇为者的后续保障机制不力。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良性的义勇为者的后

7、续保障机制。  (一)赋予见义勇为者的报酬请求权  正是在见义勇为制度上道德与法律的分野不清,阻碍了我国见义勇为的与时俱进。立法者欲在立法中规定见义勇为者报酬请求权必将会冒一定的道德风险。见义勇为者与受益人之间,根据《民法通则》第109条“因防止、制止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他人的财产、人身遭受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受益人也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偿。”,是损害补偿权,而不是报酬请求权。  赋予见义勇为者报酬请求权既避免了强制一方负出一定代价而使相对方纯受益,又与社会道德中的知恩图报、平等互利的精神相吻合。互助合作之间最大的原则就是公平,基于公

8、平而赋予见义勇为者报酬请求权是可行的。10  我国就见义勇为制度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