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政法学院10级行政管理一班100203017李少爽100203018李胜男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1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
2、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多数学者都认同它是指关于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文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指出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绿叶,2006.10潘岳。中国严峻的社会难题。郇庆治在《环境政治国际比较》中认为,生态文明应该是基于后工业主义社会的,在新的价值理念——即传统经济理性服从于社会与生态理性——的基础上
3、,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建,它应该是一种基于多元原则、共享原则与合作原则的文明郇庆治.环境政治国际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2。宋林飞在《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生态文明主张认识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更要建设生态宋林飞.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南京社会科学2007.12。在这方面只是由于侧重点不同,而对其内涵的实质性争议不多。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
4、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王凤才.和谐发展: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J].济南大学学报,2004,(12).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黄鼎成,王毅等.人与自然关系导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有学者认为,“广义上的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刘湘溶.生态文明:人类可
5、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吴风章。生态文明构建: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韩雪风.论生态文明建设[J].探索,2008,(01).申曙光.生态文明: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文明[J].学术月刊,1994,(09).。(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陈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学习月刊,2009年第22期。孔云峰:《生态文明建设初探》,重庆行政,2005年第4期。周敬宣:《可持
6、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方毅:《中国生态文明的SST理论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1.2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渊源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思想。(1)儒家生态文化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M].人民出
7、版社,2004.王国轩.大学中庸[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22马勇.董仲舒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2010:18方勇.庄子[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33饶尚宽.老子[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06:55黄志斌.生态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J].哲学研究,2006年第11期.李晓.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65-68.贾来生.哀明泽.懦家“大人合一”思想及其生态价值[J].卫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03.;(2)佛教生态文化;(3)道教生态文化(4
8、)易经中的生态文化。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3)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