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无纺布在纸尿片中的应用分析”发表于《卫生用品》

“抗菌无纺布在纸尿片中的应用分析”发表于《卫生用品》

ID:15409374

大小:11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8-03

“抗菌无纺布在纸尿片中的应用分析”发表于《卫生用品》_第1页
“抗菌无纺布在纸尿片中的应用分析”发表于《卫生用品》_第2页
“抗菌无纺布在纸尿片中的应用分析”发表于《卫生用品》_第3页
“抗菌无纺布在纸尿片中的应用分析”发表于《卫生用品》_第4页
“抗菌无纺布在纸尿片中的应用分析”发表于《卫生用品》_第5页
资源描述:

《“抗菌无纺布在纸尿片中的应用分析”发表于《卫生用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抗菌无纺布在纸尿片中的应用分析发表于《卫生用品》摘要:临床上有3%到10%的婴儿会患尿布皮炎,严重的尿布皮炎还可能发展为全身湿疹皮炎。纸尿片内温暖、潮湿、封闭,适宜细菌、真菌等的生长,容易诱发尿布皮炎。对纸尿片的无纺布表面层作后整理,让其带上抗菌、抑菌的功能,可阻止细菌的产生,防止尿素被分解,减少婴儿尿布皮炎的发生。关键词:尿布皮炎;纸尿片;抗菌;细菌;尿素;氨临床上有3%到10%的婴儿会患尿布皮炎,这种皮肤病一年四季都会发作,严重的尿布皮炎还可能发展为全身湿疹皮炎。纸尿片内温暖、潮湿、封闭,适宜细菌、真菌等的生长,容易诱发尿布皮炎。因此,做好纸尿片的抗菌很重要。一、细菌细菌(英语

2、: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细菌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细菌的个体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细菌只有0.2微米长,因此大多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人体身上也带有相当多的细菌。据估计,人体内及表皮上的细菌细胞总数约是人体细胞总数的十倍细菌这个名词最初由德国科学家埃伦伯格在1828年提出,用来指代某种细菌。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βακτηριον,意为“小棍子”。图1.呈杆状的细菌细菌在低温的耐受性很强,大多数细菌在液态空气-190℃或液态氧-252℃下可保存多年。高温对细菌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大多数细菌在100℃煮沸时立即死亡。大多数细菌的繁殖在干燥空气中很快死亡

3、,细菌比较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二、尿素与氨尿液,俗称“小便”,是从人体中排出的毒素,是一种液体,一般是黄色或无色。尿液的主要成分是:水95%、尿素1.8%、尿酸0.05%及无机盐1.1%。其中尿素(urea)是人体或其他哺乳动物中含氨物质代谢的主要最终产物。由于氨是有毒的,必须被消除,所以人体在肝脏,将氨与二氧化碳通过鸟氨酸合成无毒的尿素。尿素生成后融入血液。每升血液含2.5至7.5微摩尔的尿素。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到肾小囊,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

4、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就形成了尿液,排出体外。但排出的尿素在细菌的作用下能重新水解生成有毒的氨和二氧化碳。三、尿布皮炎尿布皮炎是指尿布覆盖区域的皮肤炎症,多发生于2-3个月婴儿的臀部、大腿内侧及生殖器部,可蔓延到会阴、整个臀部及大腿外侧、还有可能发展为全身湿疹皮炎。皮肤首先会发红变粗糙,有细小鳞屑,继而为斑丘疹或疱疹,有时可有针尖性小脓疱,重者糜烂、渗液,甚或溃疡。 婴儿的皮肤的表皮和真皮之间结构是不致密的,表皮角化也没有发育完全,厚度只相当于成人皮肤的1/10。婴儿的大便和尿液,造成皮肤处于持续的潮湿环境中,使皮肤产生水化作用,造成表皮的

5、浸渍,使皮肤屏障功能减弱。尿布、纸尿片与婴儿皮肤的摩擦或者皮肤与皮肤之间的相互摩擦,使浸渍的表皮受到进一步损伤及破损。婴儿大便及尿液中的产氨杆菌,会将尿液中的尿素重新水解成有毒的氨及二氧化碳。有毒的氨会强烈刺激皮肤,使婴儿出现尿布皮炎。虽然,尿氨不是尿布皮炎的直接引发者,只是当皮肤受损的情况下,尿氨才让皮肤出现尿布皮炎。但是由于婴儿的皮肤非常容易受损,所以氨在尿布皮炎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抗菌、抑菌,阻止尿素被分解,是防止婴儿产生尿布皮炎的重要方法。四、纸尿片表面层的抗菌改性婴儿纸尿片的表面层、防漏底层都由无纺布做的。其中防漏底层应该防漏透气,保持纸尿片内的干爽。表面层需要具有强的

6、亲水性,让尿液快速通过,到达吸收层,并防止尿液回渗。如果让纸尿片的无纺布表面层带上抗菌、抑菌的功能,就可阻止细菌的产生,防止尿素被分解,减少婴儿尿布皮炎的发生。无纺布的抗菌改性的方法有化学改性法和物理改性法,现在用得比较多的是物理改性法,物理改性法有共混改性法和后整理改性法。1.共混改性法是将其他抗菌聚合物与生产无纺布的原材料聚丙烯(PP)颗粒混掺,使抗菌聚合物填入PP较大的球晶内,使无纺布带上抗菌的性能。共混改性法可分为:(1)母粒法,将抗菌聚合物制成母粒,再与生产无纺布的原材料聚丙烯(PP)颗粒混合后共同熔融纺丝。(2)全造粒法,将抗菌聚合物与聚丙烯(PP)混合,用螺杆挤出机挤

7、出造粒,制成亲水抗菌的聚丙烯(PP)颗粒,再进行熔融纺丝。(3)纺前注射法,将抗菌聚合物注射入螺杆挤出机,与聚丙烯(PP)熔体混合纺丝。混合法的缺点是抗菌聚合物与聚丙烯(PP)有时会混合得不均匀,容易堵塞喷丝板,造成喷丝板的维修及更换。另外,还会引起可纺性问题,并丝及滴浆,一个极微小的浆滴,可引起整片无纺布的抗菌性能失败,且不容易发现,造成质量问题。2.后整理法,是通过对普通无纺布上浆,让普通的无纺布带上抗菌助剂,再经过焙烘,使抗菌助剂固着在无纺布的表面,即可让普通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