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

ID:15412398

大小:4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3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_第1页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_第2页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国培义教骨干培训”作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案姚国超【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2、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3、学会天平量筒法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 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2、 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学难点】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教具】教师:多媒体课件、量筒学生:天平、量筒、水、烧杯、金属

2、圆柱体、盐水、细线【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密度的概念,密度在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请大家看屏幕,了解一下密度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播放课件:一组展示生活中密度知识的图片)既然密度这么重要,我们就要学会它的测量方法,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测量物质的密度》二、讲授新课(一)明确以下内容实验目的:测量物质的密度实验原理:ρ=m/V告诉学生,本节课是用公式法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规则形状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刻度尺测量它的体积,如果物体的形状不规则,或者待测的物质是液体,该如何测量它的体积呢?这就要用到量筒。1.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播放课件,出示问题:看一看,

3、做一做,说一说。通过这三个步骤,使学生掌握量筒的使用方法。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2.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3.尝试测量一个金属圆柱体的体积。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配重法:用细线将一个金

4、属块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金属块放入量筒,金属块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金属块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二)、测量金属块块和盐水的密度提出问题:1、对于固体密度,是先测质量还是先测体积,为什么?2、如何测量液体的密度,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测量固体的密度 金属块的质量放入前水的体积金属块和水的体积金属块的体积金属块的密度     

5、   测量液体的密度 烧杯和盐水的质量倒出盐水的体积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倒出盐水的质量盐水的密度      (三)、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四)、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五)能力拓展:你能测出土豆的密度吗?实验器材自选。通过这个设计,使学生灵活运用各种器材和测量方法。三、小结:本节的实验原理和实验器材。四、板书设计1、实验目的: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2、实验原理:ρ=m/V3、实验器材:天平和量筒4、实验记录:【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运用探

6、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积极地诱导学生猜想,设计进行实验,营造了浓厚的课堂氛围,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物理思维和实验能力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经历了美妙的物理探究的过程,尝到了实验和学习成功的喜悦,体会到了学习生活的快乐意义,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动手能力、创造意识、记录处理数据等多方面的实验能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意识。通过对身边物品密度的测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把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了起来,体现了物理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学理念

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