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五讲 主体与客体

【哲学】第五讲 主体与客体

ID:15415379

大小:34.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8-03

【哲学】第五讲 主体与客体_第1页
【哲学】第五讲 主体与客体_第2页
【哲学】第五讲 主体与客体_第3页
【哲学】第五讲 主体与客体_第4页
【哲学】第五讲 主体与客体_第5页
资源描述:

《【哲学】第五讲 主体与客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五讲主体与客体一.“我”与主客体关系二.“中介”与主客体关系三.“主体际”与主客体关系四.主体的自我意识人同世界的关系只有表现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才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去揭示人同世界之间的现实关系。一.“我”与主客体关系“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关系”性的存在:离开“主体”,即无所谓“客体”,离开“客体”,亦无所谓“主体”。为什么只有人与世界之间才发生主客体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一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在以“我”的存在为前提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主体”并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的存在。在现实的主客体关系中,作为“主体”的“人”,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

2、文化性的存在。主客体关系以“我”的存在为前提,这意味着,“主体”对“客体”具有“逻辑先在性”。所谓“逻辑先在”,是说主体在“逻辑”上先于客体而存在,而不是主体在“时间”上先于客体而存在。主体在“逻辑”上先于客体,我们就需要从“主体”的实践本性出发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深刻理解作为“客体”的世界的“二重性”;主体在“逻辑”上先于客体,我们就需要从“主体”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神话、宗教、艺术、伦理、科学和哲学——出发去理解“属人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主体在“逻辑”上先于客体,我们就需要从“主体”的历史发展出发去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深刻地理解作为“客体”的“属人世界”的

3、历史性。人同世界具有“时间”的和“逻辑”的双重关系。一.“中介”与主客体关系主客关系首先是一种实践关系,但是这种实践关系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它蕴含着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它内在地包含着认知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他人、我与历史、我同自我的关系都是有“中介”的,是以文化为中介的。以文化为中介,你才能够构成对于你自己的理解。没有文化的中介,你自己也理解不了你自己。主体,它是一个社会性的存在,历史性的存在,文化性的存在,因此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以精神活动、文化活动为中介而构成的主体对客体的关系。中介环节就是人自身的生活的生

4、命活动。生活的生命活动就是实践活动。这种人的实践活动,它沟通主体和客体,我们可以把它分解为两大方面来看它的中介性。首先,我们是以语言文化的世界为中介而沟通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其次,我们是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中介来构成现实的主客体关系。一.“主体际”与主客体关系在人与世界的主客体关系中,同时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主——主关系”即“主体间关系”或“主体际关系”。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总是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主——客关系”,另一方面则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主体间关系”。其实,“我”之所以构成主体,是因为,“我”自身就是一种分裂,我

5、既是我,我又是我们!一.主体的自我意识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是一种主体的自我意识,即自觉到“我是主体”的意识,确认和肯定“我”的主体地位的意识。主体的自我意识,主要包括自立意识、自重意识、自信意识、自爱意识和自尊意识。主体的自我意识,总是表现为意识活动的理想性维度。这种意识活动的理想性维度,激发起人的求知、求善、求美的渴望,并以“目的性”而推动人的“对象性”活动,即以“实践“的方式去创造理想的现实。主体的自我意识,以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塑造、自我超越和自我反思等形式,来形成关于生活“意义“的自我理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