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罗杰斯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卡尔·罗杰斯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ID:15454916

大小:2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8-03

卡尔·罗杰斯与人本主义心理学_第1页
卡尔·罗杰斯与人本主义心理学_第2页
卡尔·罗杰斯与人本主义心理学_第3页
资源描述:

《卡尔·罗杰斯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卡尔·罗杰斯与人本主义心理学11级应用心理学班曹江亮学号110331005卡尔·罗杰斯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他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开创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先河,首先普及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Rogers,1951)。罗杰斯后来在“互助小组”治疗方法的创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Rogers,1970)。他还把自己在心理治疗领域内的知识扩展到一般人格理论中(Rogers,1961)。最后,罗杰斯把人本主义方法应用到社会问题的解决中,例如教育和世界和平问题(Rogers,19

2、69,1977,1982)。罗杰斯始终对人性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以及对个体可以挖掘潜能和获得幸福的信念,为了解人性提供了新视角。卡尔·罗杰斯于1902年生于美国伊利诺斯的奥克派克。刚开始,他遵从父母的意愿从事农业,或许是因为一颗不甘平凡的心促使他开始接触心理学。但因为心理学太过乏味,他又决定学习宗教。正因为这一选择,他对心理学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人的思想。罗杰斯渴望帮助别人,他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应该也离不开他这可乐于助人的心。人本主义心理学普遍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要努力做到因个人生

3、活而保持乐观态度。他把达到这一目标的人称之为心理健全的人(TheFullyFunctioningPerson)。对于心理健全的人的特征,罗杰斯做出了界定。心理健全的人坦诚的对待自己的经历。与其陷入常规的生活模式,他们似乎更愿意投身于生活。与此相连,心理健全的人生活在现实的空间里。他们的目的是体验生活,而不仅仅是过日子。心理健全的人愿意相信自己的感觉,如果他们觉得一件事是对的,可能就会去做。他们对别人的需要感觉敏锐,但不会屈从于社会行为标准的要求。心理健全的人与其他人相比,不太屈从于社会期待的角色

4、要求。但这并不是说他们是反叛的。相反,他们也可能走上一条传统的道路,上大学,找工作,结婚和建立家庭,但前提是这些选择都是遵从他们自身的兴趣,价值观和需要的。心理健全的人更能深刻而敏感的体会自己的情感,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情感。惟其如此,心理健全的人能接受和表达他们的愤怒,能做其他事情是使自己摆脱某种情绪。也正因为这种敏感性,心理健全的人能经历更丰富的生活。第3页,共3页罗杰斯是一个乐观的人,这从他的健全的人这一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我在看到他对心理健全的人的界定的时候显得比较激动。面对这样一种人生,我

5、很难想象有谁能够不动心。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每个人都会经历或大或小的挫折,没有烦恼就不会思考,没有挫折就不会成长。就连卡尔·罗杰斯本人在小时候也走了不少弯路。他自己也十分清楚,人经常不快乐,也很难成为心理健全的人。对此现象他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当我们感到焦虑并以不同的心理防御机制做出反应时,我们就会远离快乐。在罗杰斯看来,当人接触到跟他的自我知觉不同的信息时,焦虑就会产生。而面对这种情形时,那些心理健全的人会做出何种反应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如果一个心理健全的人听到这种信息:有人不喜欢你。你会考

6、虑一下这个新的信息,然后把它纳入自我概念中,你会想,自己是个好人,但不是每个人都认为你是完美的。从上述的想法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但大多数人都不会接受这个信息,并且感到焦虑。甚至,如果一个信息对你的自我概念的中心部分构成严重的威胁的话,那么这时的焦虑就更难克服了。在这一点上,罗杰斯与弗洛伊德的观点有些类似,罗杰斯提出人们是在意识之下的某一水平接受与其自我概念不一致的信息。因为我们并不是在意识层面上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种不一致,所以罗杰斯称其为“潜知觉”(subception)。而如果

7、这个信息进入到意识层面并与自我概念相抵触,那么我们的防御机制就会阻止其进入到我们的意识层。最普遍的防御机制就是“歪曲”(distortion)。例如,在寝室里打扫垃圾是你的责任,你一时忘记了,而当寝室长怪罪的时候,你会否认:今天是我值日吗?明明是他值日。而通常这种防御机制可以在短期内有效地降低焦虑,但通过这种焦虑的缓解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因为每一次使用防御机制都会使我们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严重时,有人会把现实与幻想混淆在一起。当自我概念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非常大时,防御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人就会体验

8、到一种罗杰斯所说的“整合失败”(disorganization)状态。当这一过程发生时,对不一致的信息的抵御就彻底失败了,其结果就是极端焦虑。既然无法抵御,那么又为什么接受它呢?罗杰斯的回答是多数人都是在有条件积极关注(conditionalpositiveregard)的环境中长大的。小时候,我们的父母给我们的爱和支持都不是无条件的。而结果就是孩子们学会了抛弃了他们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愿望,而只是接受被父母赞许的那一部分自我。他们拒绝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在罗杰斯看来人们需要无条件积极关注来接受人格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