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德卫:《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意志无力》

倪德卫:《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意志无力》

ID:15456242

大小:4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3

倪德卫:《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意志无力》_第1页
倪德卫:《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意志无力》_第2页
倪德卫:《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意志无力》_第3页
倪德卫:《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意志无力》_第4页
倪德卫:《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意志无力》_第5页
资源描述:

《倪德卫:《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意志无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倪德卫:《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意志无力》,载于《儒家之道:中国哲学之探讨》,万白安编,周炽成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97-112页。我将尽可能在开始的地方开始。不久以前,我开始获得一些关于中国最早的文字的知识。这些文字是甲骨文,它们记录了中国国王与神、自然神灵、已故王室祖先王之间的交流。我发现一块甲骨文,可能是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其内容和我的解释如下:甲午卜王贞我有德于大乙酒翌乙未在甲午这天占卜,王占曰:“我们已蒙皇先祖太乙的德。让我们在下一个乙未那天举行一次酒祭。”可能不是很多。但是,国王所谈的德是什么呢?他的语言和思想我们可以从

2、七八百年后的文字中看出。如果我们能从这些文字中推断出国王的意思,他是说:在我的行为或祭品中,我已做了令我的祖先很高兴的事,对我来说,他现在感谢了。“德”在这里是指“感谢”或“感恩”。在中国社会规则中,当一个人给东西另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显示特别的优待或者给另一个人某些服务的时候,后者身上就会有一种以后以同样方式回报于前者的心理压力。这就是感恩。这个国王所用的词,我把它作为“德”,在以后的一些材料中我们把它翻译为royalvirtue(王德)。甲骨文现实了这个重要的概念是何如开始的。在周王朝开始的宗教-政治意识形态中,国王之作为国王的正当性是由他具有

3、德来决定的。在那是,德已成为一种同时具有道德的和超自然的两个方面的因素的灵力。国王具备了它,就会赢得上天和神灵的喜爱。通过他所统治下的世界的和谐和幸福,通过在他周围的人之认可来证明他具备德。如果他没有德,结果会怎么样呢?我把这个留下来让你们想象。但是,有一种危险:由于不道德的行为,他会失去德,或者他没有足够的德,而必须通过做一个更好的人来加强德。因此,国王需要明智的能够指导他的古文,以便他能在德中成长。现在,我们就接近了这个词的通常意义。王德本身就满足了这种需要。具有德和其他等等,就会有这种作用:全世界的仁人智士都会想进宫辅佐他。如果国王拥有“德

4、”,他将会能够并且渴求识别他们,能立刻把他们与自私的奉承者区别开来,并尊听他们的建议。如果一个国王没有德,又会怎么样?我再次把这个问题留给你去想象。但现在有个问题,那就是:能够喜欢和重视仁人智士的指导的国王,看起来是已经具备了德的国王,并且已经具备了他们所能给予他的东西。而没有德的国王(不是没有关于他的角色和义务的知识,因为那时公开的知识,而是没有使他成为一个好国王的内在品质和性情)会发现,仁人智士离他而去,隐居山林,而且,他对此一点都不在意。即使有个仁人进宫,设法改造他,他也不会听从那个人,他可能会发怒,甚至更糟。这个问题是如此地重要,以致于它

5、值得命名。我建议,我们称它为“德的悖论”。正像国王的概念是后来中国道德哲学中好人概念的原型一样,对国王的道德教导的概念至少在重要的程度上是后来的教师在道德教育中的角色的概念的原型。我们现在看到在那个概念的核心存在一个悖论:道德教师能教他们的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也许是唯一重要的东西)是,要成为有道德的人。因为,特别是在一个具体义务(比如尽孝)被界定和明确的社会,即使有时候情况复杂,想要成为有道德的人(有意于或充分有意于履行你和其他每个人知道你应该履行的角色)是有道德的人的基本的部分。但是,如果老师去教这种有意,去传授这种有意,学生肯定是已经有意接受

6、这种教导,因而显然已具备了想要成为有道德的人的意向。这个问题在结构上就想在《莫诺》(Meno)中苏格拉底的学习悖论(一个人,如果要受教育的话,他必须认识到这个要教的东西就像要学的东西,而这要求他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知道它了);但是,在中国道德教育的形式中,这个悖论更令人信服地和更令人苦恼地真实。第一节孔子这个问题上,孔子很轻巧地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我不打算和那些喜欢说孔子是一个圣人的人争论。任何自认为能处理所有他所面临的道德问题的人,都没有以开放的眼观解读他。我现在指出的问题由始到终都困惑着他。这个问题并不仅仅产生于那些知道自己应该怎

7、么做而对这个“应该”保持冷漠的人,而且还长生于有热情,但热情又明显不足的人。孔子可能只是假定:如果我知道我应该做一件事,我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被促动去做它,这使我的失败更应该受到责备和更恼人。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无未如之何也已矣。我想,这也许在孔子看来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我们却认为这是两回事。有些人知道他们应该做什么但却做了别的事。他们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么,却不去扮演他们的角色,或者,他们许下一个诺言却不去遵守(西方哲学家把这称之为“意志无力”的问题。我在后面会更详细地讨论。)还有一些人,他们做了应该做的(比如丧礼),

8、但却没有相应的情感或意向跟随着(“临丧不哀”)。孔子似乎把这两种人都看做是假装的。管仲让我们坚持认为他知礼,但他却使用了只有是一国之君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