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艺术和策略

《科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艺术和策略

ID:15480094

大小:5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8-03

《科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艺术和策略_第1页
《科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艺术和策略_第2页
《科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艺术和策略_第3页
《科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艺术和策略_第4页
《科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艺术和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科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艺术和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科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艺术和策略杭州市萧山区党山初中吕韶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教师善于提问,掌握对话的技巧,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对话交流的效果。同时,提问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常会看到这样两种情况:当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后,要么几乎全班的学生马上就做出反应,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错”等,学生的回答不需要经过任何思考;要么原本气氛活跃的课堂顿时鸦雀无声,学生“启而不发”,课堂气氛变得很沉闷。上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

2、的设问是无效的,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诱发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说没有注意到问题设计的艺术和策略。歌德说过:“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得提出聪明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在“问题设计”的艺术殿堂里多加修炼,提出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知识、体验愉悦,以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本文立足于《科学》课堂教学的实际,着重从以下7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新课程理念下问题设计的艺术和策略。一、联系生活实际一个有效的问题,首先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学生感兴趣?贴近生活的、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有关联的,才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与生活、生产紧密

3、联系的知识点,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进行设问。 如在学习“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下列问题:(1)当你吃比较咸的食物时,比如咸菜、椒盐瓜子等,你的嘴唇和口腔粘膜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2)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要放一些盐,一段时间后就会有水分渗出,这些水分是从哪里来的?(3)萎蔫的青菜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会有什么变化?(4)你还能想到哪些类似的例子呢?这样的问题设计看似简单,但因源于生活,又紧扣教学内容,所以不仅能让学生6感兴趣,还能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一条清晰的线索。其实象生活中的物质、特定的生活场景,如食品包装袋、工具箱里的工具

4、、厨房的生活用品、出汗过多时饮用食盐水、用蜂窝煤煮饭、电路故障等,都可以作为设计问题的背景。例如“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雷雨为什么能促进农作物生长?”“为什么铁轨要铺在枕木上?”“钡盐有毒,为什么硫酸钡在医疗上可作钡餐?”二、创设问题的情境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说过:“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带入一个未知问题的气氛中,并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最佳心理状态,使学生的兴奋点达到最高阈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丰富学生的感知,提高学生思维的有效性。在《大气压强》教学时,为了使学生信服大气压强的存在,我首先用玻璃杯做一个“覆杯

5、实验”,演示实验后问学生:你观察到了什么?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在这一情景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会提出,因为纸片受到了空气对它向上的一个托力,所以它不会掉下来。我在肯定他的说法后,又提出疑问:这个向上的力一定就是空气产生的吗?还有没有其它可能?有学生说:纸片不掉下来,可能是被杯口粘住了。我继续问:谁能证明给大家看?(一同学走上讲台,将杯口用水润湿后倒扣在纸片上,将杯子拿起,纸片不掉下来)我再问:刚才纸片确实被杯口粘住了,据此,我们能否得出结论——水和纸片不掉下来,是因为杯口将纸片吸住了?如果要证明是空气托住的,应怎样设计实验?学生:将杯子周围的空气去掉,如果水和

6、纸片掉下来了,则证明是空气托住了水和纸片。我接着问:如何才能去掉杯子周围的空气?学生:将刚才的玻璃杯倒挂在钟罩内,用抽气机将钟罩内的空气抽去……通过这样的情景问题的设计,彻底解决了学生学习上存在的疑点。在《压力和压强》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粗细绳食指拔河比赛实验:用一段粗绳和一段细绳连成一个环,构成一根奇特的拔河绳,从班上挑选两名力气有一定差距的学生,力气小的学生用食指勾住粗绳,力气大的学生用食指勾住细绳,开始拔河比赛,结果力气小的学生赢得胜利。力气小的学生怎么会赢呢?在这个出人意料的问题情景下,学生主动的看书学习、积极的思考探索,思维的有效性明显提高。三、注意问题

7、的层次感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和6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地设计。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如在“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下列问题,把学生一层层地追问下去。①利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电阻?②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是什么?③伏安法测电阻需要哪些器材?这些器材各有什么作用?④采用什么样的电路图来进行测量?⑤电流表的外接和内接,两个电路有什么差别?⑥应选择哪一个电路?依据是什么?通过这样的一系列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让学生一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