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创新的定义与创新号的应用

分享:创新的定义与创新号的应用

ID:1548292

大小:30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1-12

分享:创新的定义与创新号的应用_第1页
分享:创新的定义与创新号的应用_第2页
分享:创新的定义与创新号的应用_第3页
分享:创新的定义与创新号的应用_第4页
分享:创新的定义与创新号的应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分享:创新的定义与创新号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创新的定义与创新号的应用序:创新号的来龙去脉关于创新号的设计,其实也不是拍脑袋猛想的结果,除了建立本土原创性创新方法体系人本创新方法体系需要之外还受到了日本电视剧《爱迪生之母》及《钱学森之问》的启发:1《钱学森之问》: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钱老有生之年对中国的未来的发展的担忧,及对应试教育诟病表现出来的不满,忠言逆耳利于行。2《爱迪生之母》:日

2、语:エジソンの母)是一部非常好的日本电视剧。本剧主要讲述一名小学一年级好奇心像爱迪生般旺盛的小学生和极力保护他不被学校开除的好老师的故事。其中的第一集讲述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学一年级学生花房同学被学校开除,不得已转学到一所新的学校,但是他在新学校老师讲数学1+1=2的时候,他疑惑的问老师:“1+1为什么要等于2呢?”,小学教师回答不了,只能拿两个橘子来说明,结果花房同学掰开其中一个橘子数了起来,发现里面一共有8瓣,每一瓣里面还有许多颗果粒,然后他就天真的告诉老师1+1比9还多,他的反常规思维及以橘子证明1+1不等于2的举动引起了全班小

3、朋友的兴趣,并带动全班小朋友们的共鸣,班主任和学校领导都无法解释这个学生的提问,最后学校领导被问急了就大发雷霆开并开始发飙……——这个电视剧反应了日本学校老师如何扼杀儿童创新思维及其班主任如何保护这个学生的经典故事,同时也重点突出了老师的无可奈何,直到气急败坏并对还是懵懵懂懂的小孩的提问而发飙的特写,老师和学校领导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应付这样的“问题”学生,只能采用打压骂人或者直接开除的手段来扼杀青少年儿童的创造思维;通过这个日本《爱迪生之母》电视剧,我发现这里存在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其实不是老师回答不了,而是老师不敢回答,简单的说就是:常

4、规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矛盾问题,假如老师在教学生1+1=2的时候,有同学说1+1大于9,其实也正确,但毕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理解,所以老师不能说这个1+1大于9也正确,否则后果很严重,很容易导致学生把创新思维和常规教育相互混淆,造成思维的混乱,因为=等于属于常规教育的固定思维符号,也即是框框号,必须两边相等否则考试的时候就会出现大量0分。而这些后果是每一个老师和每一个学校领导都不希望看到的,日本尚且如此,中国何尝不是呢???我平时喜欢搞发明创造,喜欢研究故事背后隐藏着的问题,因此,《爱迪生之母》故事和"钱学森之问"的新闻对我的触动很大,引

5、起了我的思考和兴趣,可是该如何在不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前提下解决创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矛盾及提高创新教育的效果并让学生主动性的创新呢?这些问题我思考了好久,也没有想到一条有效的路径,直到2010年,我参加了浙江省科技厅举办的由张教授和刘老师共同主讲的一个星期的创新方法TRIZ培训,在这个培训中受到triz40个发明原理中的启发,茅塞顿开,同时在在受到等号=和人民币¥符号的启发下,我采用了TRIZ的"中介"原理、和自我服务原理,2个发明原理,通过中介"原理,创造性的给创新教育导入一个创新号作为区分符号,以方便学生快速区分创新教育和常规教育的

6、不同,防止学生把常规教育和创新教育相互混淆,并通过向学生灌输创新号的定义。实现其“自我服务"的目标,让学生看见有创新符号的题目就能够主动性的开启大脑去创新,无需老师提醒;这个方案即解决了创新教育和常规教育的矛盾,让学生和老师都能够很好的理解,不再混淆,例如老师讲1+1的时候遇到有认为1+1大于9的学生时,就不用再尴尬,完全可以大方的表扬他同时直接用创新号的公式来引导他快速的区分常规教育,其实不仅仅是创新教育需要创新思维,常规教育也特需要创新思维例如语文的写作、科学等课程尤其明显,有了创新号,老师就可以轻轻松松的应对各种学生提出的各式各样

7、的和常规教育格格不入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且还可以利用创新号及其定义来因势利导,让学生们自问自答(给出一个以上合理的解),这样老师不但不会再尴尬,还可以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及提高学生主动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加强了反过来就可以促进常规教育的解题能力,从而实现一举多得;老师再也不用对学生的“挑战性问题”头痛,更不用再对提疑难问题的学生咆哮,从而实现以创新号这个符号保护有奇思妙想的学生,可以避免老师以等号=或者其他应试教育的标准答案来扼杀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有了创新号,老师即可大胆的表扬类似于提1+1大于9的

8、学生,以创新号让学生快速明白常规教育与创新教育的不同,并可以用创新号来顺水推舟把学生无厘头的问题推还学生让他们自己在课后给他提的问题寻找一个以上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增加学生的自信心的同时能避免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