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的通学方法

钱钟书的通学方法

ID:15482936

大小:63.5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08-03

钱钟书的通学方法_第1页
钱钟书的通学方法_第2页
钱钟书的通学方法_第3页
钱钟书的通学方法_第4页
钱钟书的通学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钱钟书的通学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钱钟书的通学方法钱钟书的通学方法-『艺术百家』-云梦期刊频道——期刊在线阅读——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体育健康军事电脑手机娱乐-社会文化生活娱乐社区注册登录会员回到首页标签统计帮助云梦期刊频道——期刊在线阅读——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体育健康军事电脑手机娱乐»『艺术百家』»钱钟书的通学方法‹‹上一主题

2、下一主题››发新话题发布投票发布商品发布悬赏发布活动发布辩论发布视频打印钱钟书的通学方法纸风铃版主个人空间发短消息加为好友当前离线1#大中小发表

3、于2010-6-2120:53只看该作者钱钟书的通学方法  文章编号:1003-9104(2008)05-0064-06#i6D2e)d;L0a1K2y0q;{  ;E&{/l$o9m8n.L/S  作者简介:赵一凡(1950-),男,汉,江苏盐城人,哈佛大学文理研究院哲学博士,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欧美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M7m;~,?'y  -i.O,L3W3m&`  摘要:我曾预告将以断

4、代思想史形式,分别描画20世纪三大文论思潮,即现象学,结构与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为此,在撰写《讲稿》时,不敢忽略三大思潮之间的纠结冲突、互动交融。问题是:西方文论出路何在?中国学术又当如何与狼共舞、应时而变?为此特设第四编《后学面面观》。同时加写一节方法论提示,概述钱钟书有关西洋新学的治理原则。希望以此搭建一个出发平台,帮助开展有主见的中国研究。写作中,我对西方文论产生一些事关全局的想法:中国人治理西方文论,有无我们自成一家的研究方法、批评原则?为此,我一是调查钱钟书知识谱系;其二是通读《管锥编

5、》,辑录其中方法启示。两事合一,或可拼成一幅中国式的简易“认知地图”(CognitiveMap)。9~(g.f/

6、;o.?8P9X'@3^  5Q+i4i*@*e+S  关键词:钱钟书;知识谱系;《管锥编》;通学方法;思想史;文化;中国;西方0J(@&^2G2s&X  .`8z%mP0B9!l!l0{-J  中图分类号:G05K)a.I;n/U"p/b4I  +g%@%Q/B*^*j.W*?:n  文献标识码:A)J#f!M9R*P#R;F!`#G  6r,y;V%f3Z3l;e  QIANZhong

7、-shu'sCross-LearningApproach3w:g4l#s:R5;V  ZHAOYi-fan%D,I"

8、.v7L%A7D3o3D:u  )P+e8["t!X5R5T3

9、;Q  上卷序言中,我曾预告:本书将以断代思想史形式,分别描画20世纪三大文论思潮,即现象学,结构与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为此,我在撰写《讲稿》时,不敢忽略三大思潮之间的纠结冲突、互动交融。问题是:西方文论出路何在?中国学术又当如何与狼共舞、应时而变?8N*Y7O7

10、.N1P/r7m4N)t$v  为了让大家方寸不乱

11、,我在讲稿最后部分,特设第四编《后学面面观》。同时加写一节方法论提示,概述钱钟书有关西洋新学的治理原则。我希望以此搭建一个出发平台,帮助大家开展有主见的中国研究。为何关心钱氏方法?*j4YJ5l+?#T;q/X&m%@  只因写作过程中,我对西方文论产生一些事关全局的想法。这些想法起先凌乱破碎,继而杂合交织,纷纷向我提示:中国人治理西方文论,有无我们自成一家的研究方法、批评原则?为了答复此题,我先后做了两件事:其一是调查钱钟书的知识谱系;其二是通读《管锥编》,辑录其中方法启示。两事合一,或可拼成一幅中国

12、式的简易“认知地图”(CognitiveMap)。.`"g4A4S1S;^%h  ![4I0X+n&

13、5y1u5k6m-m  一、“打通”之由来0S,n!f;R8p9o1a0b4j  3d-w(Q%S.?0k0D9]  何为钱氏治学方法?钱先生晚年,一再说是“打通”。8w.x)Q8~7D1u7u  此说仅二字,言简意赅。他在家中客厅、学术会场上多次说过。说的周全一些,又分三层,即“打通古今、打通中西、打通人文各学科”。.]"Y1k(j&c5J*i1V  上世纪80年代,钱先生曾在一封给友人信中肯定说:“

14、弟之方法并非比较文学,而是求打通,以打通拈出新意。参见郑朝宗《管锥编作者的自白》一文,原载《人民日报》,1987年3月16日,又见郑朝宗《海滨感旧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4-125页。'K7g4u0?(u"a'j{/x  钱氏“打通”方法,始于何时?成于何处?我以为离不开清华、牛津,西南联大这三个所在。分说如下:/u/k6{8Zd4b8E&}'c"J  1.清华新生钱钟书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外文系。此时清华,已开办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