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孩子的告状

如何看待孩子的告状

ID:15527555

大小:3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8-03

如何看待孩子的告状_第1页
如何看待孩子的告状_第2页
如何看待孩子的告状_第3页
如何看待孩子的告状_第4页
如何看待孩子的告状_第5页
资源描述:

《如何看待孩子的告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作者:郑艳琼(甘肃甘南幼儿一班)评论数/浏览数:3/514发表日期:2011-10-0920:47:58[摘要]:在幼儿园里,幼儿告状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使许多教师为此发愁。其实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形成社会意识初期阶段的一种表现,也是幼儿在成人帮助下学习和分辨是非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正确认识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科学地引导与教育幼儿,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解决矛盾,从而提高交往的技能与水平。[关键词]:幼儿教育告状行为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

2、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1]在幼儿园里,幼儿告状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使许多教师为此发愁,有的教师担心孩子思想品德会出问题,认为小小的孩子就如此打小报告,久而久之,会形成不良习气;有的则认为孩子无聊,对鸡毛蒜皮的小事小题大做。上述对幼儿告状现象的认识都是不正确的,其实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形成社会意识初期阶段的一种再现,也是幼儿在成人帮助下学习和分辨是非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正确认识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科

3、学地引导与教育幼儿,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解决矛盾,从而提高交往的技能与水平。一、案例描述与分析案例一:快要吃午饭了,小朋友们有序地进入卫生间洗手准备就餐。当大部分孩子坐到位子上时,老师开始分饭菜,这时兜兜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老师,菲儿在卫生间玩水。”当时,我很随便地说了声:“喔,我知道了。”继续忙着给孩子们分饭菜。我分完后才想起菲儿在卫生间玩水这件事。当我走进卫生间一看,只见兜兜和菲儿一起玩水,玩得很开心。分析:兜兜向老师告状,说明他了解洗手时不可以玩水的规则,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告状是想向老师再次确

4、认规则,他希望老师能对“被告”的行为做出解释,结果发现老师“毫无反应”之后,他也加入“不守规则”的行列。这件小事使我明白了:类似的告状行为是孩子用来试探成人处事的反应的。我想,当时我若马上处理此事,兜兜就不会跟着玩水了。从此以后,当我再次碰到类似情况时,我总是按照幼儿常规要求尽快做出处理,避免来告状的幼儿学样。案例二:韩瑞是班里最爱告状的孩子。平时总是向老师告状:“XX小朋友打人。”“XX把美工区的纸带回家了。”……常常能听到韩瑞告状的声音。一次,韩瑞奶奶来接时,韩瑞正向老师告状:“XX小朋友把玩具藏起来不给别人玩。”奶奶见了

5、就劝说韩瑞少管闲事,并告诉韩瑞:“你要是老向老师告小朋友的状,小朋友就不和你玩了。”分析:奶奶担心韩瑞告状会引起别的小朋友的敌视,从而制止韩瑞告状。其实这种做法是很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孩子失去那刚刚萌芽的道德责任感,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变成一个自私的人。这种带有检举心理的告状,应视为一种可喜的现象。这正反映了幼儿在把别的孩子的行为与老师、家长平时教导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作比较,并且产生了某种道德体验。这实际上已是幼儿道德评价发展的一种标志。因此,当教师听到此类告状时,应认真予以引导,与孩子共同商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

6、样,不但能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帮助孩子明辨是非,使孩子逐步形成一种初步的道德评价意识。二、告状行为的具体表现与对策1、幼儿告状行为的具体表现已有研究者按幼儿的告状动机把告状行为分为“求助型”、“试探性”、“表现型”、“检举型”、“关爱型”[2]等。在此依据幼儿的表现将幼儿告状行为分类进行陈述。(1)“求助”型告状。“老师,甜甜抢我的玩具!”“老师,朵朵不和我一起玩。”对于幼儿来说很困难的事情,只要向教师求助,通过教师的干涉,哪怕是一个微笑,一次点头就能迎刃而解。可见,教师的权威对幼儿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2)“试探

7、”型告状。如案例一中兜兜并没有和菲儿发生冲突,却告菲儿的状,其目的是想试探一下教师对这一行为的态度。假如教师对此持肯定态度,那么,告状的幼儿也会马上做出类似的行为来。(3)“求赏”型告状。求赏心理是幼儿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尤其是当同伴出现“违规行为”时,大多数幼儿一旦发现就会迫不及待地向教师告状。如:优优边打扫着美工区的碎纸边告诉老师:“锐锐每次剪纸都不收拾,都是我来收。”优优的这种告状行为并不是为了要制止同伴的行为或者是为了惩罚对方,而是为了向教师表功,获得教师的赞赏。(4)“求罚”型告状。求罚告状行为中,幼儿告状的动机是报

8、复或嫉妒,告状的目的是希望借教师的力量达到报复的目的。如:喜喜不同意朵朵加入他的游戏,并说朵朵笨。朵朵气愤地告诉老师:“老师,喜喜说我不好的话。”老师批评了喜喜。过了一会,喜喜告诉老师:“朵朵今天表现一点也不好,早上来还哭了。”喜喜是出于报复心理而产生告状行为的。因为告状的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